納蘭性德
游絲斷續東風弱,渾無語、半垂簾幕。茜袖誰招曲檻邊,弄一縷、秋千索?! ∠Щㄈ斯矚埓罕?。春欲盡、纖腰如削。新月才堪照獨愁,卻又照、梨花落。
納蘭短短一生,留下了三百五十多首詞作,尤以小令名重一時,小令又以描寫愛情題材居多,這是其中一首代表作。不僅形象鮮明,而且含蓄深沉,充分體現了納蘭自己標格的“煙水迷離之致”。
全詞的主題是“傷春懷舊”,敘說的是一段情感體驗,這個內容不難體會。詞中刻畫的個別形象也相當生動突現。如上片寫曲曲欄桿邊的紅衣少女,先是深情地招手,轉眼又含羞擺弄起系秋千的繩索來,十分傳神,有呼之欲出之感。但全首的總體意象卻朦朧恍惚。試問:“渾無語”者與“茜袖”是一人還是兩人?“簾幕后”和“曲檻邊”不在兩處地方嗎?“惜花人”又指誰?“新月才堪照獨愁”時,分明轉到了夜間,它與“游絲斷續”和“弄一縷、秋千索”的情景在時間上又是什么關系?……詞作中這一系列意象與情境,由于參差地融合與交織在一起,顯得迷蒙與飄逸,整個意境就象煙水籠罩之下的景物,若即若離、若隱若現,十分耐人尋味。讀者完全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品嘗,甚至在不同場合下得到不同的印象。
其實,詞作者是追隨思緒的流向,憑借時間與空間的跳躍,通過意象與境界的轉換而達到這一藝術效果的。詞的首二句寫暮春天氣半垂簾幕之下的沉思默想,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接著便轉到回憶中的人物與情景,那是意識知覺中再現的意象。短短四句,由此及彼,從今追昔,由現實世界跳躍到記憶境界。過片以后,再重現回歸眼下現實。不過下片中此時人的意象,已經今昔合一,彼此合一,分不出追憶的主體與客體。無論“纖腰如削”的“惜花人”形象,還是“春欲盡”的殘春景象,都是就如今分隔兩處(且不論分隔空間的大小)的兩人合而落筆的。人物意象有了雙重的含義,詞句表達的氛圍也有了變化。相愛的男女雙方的形象,已融為一體,他們共同分擔著春色的摧殘,共同品嘗著隨春色而憔悴的命運。讀到這里,人們不禁為一對“惜花人”而嘆息。然而詞作并未到此即止,最末兩句又把讀者帶到更深層的意境中去:夜晚,不勝惆悵的孤獨心情(他的還是她的?),在凄清的新月下已難以禁持,偏又伴隨著片片純潔的梨花,在月光如晦中紛紛飄落。這里,時間、空間都展現了新的疆域,人的意象也進而升華與結晶為“獨愁”這樣一種純粹的也更具普遍性的情感。
這首詞自然不乏諧音、象征等傳統手法,并不露痕跡地化用了前人詩詞(如“東風弱”化用李商隱《無題詩》“東風無力百花殘”的詩意)和引用了典故(如“惜花人”暗用《開元天寶遺事》中寧王系金鈴護花惜花的故事),但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借助于時空轉換而造成的意象的巧妙組合。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像,經過精心剪裁與熔鑄,似乎游云出岫,隨意地承遞與接續著。結果在短短的篇幅里,形成了七色迷離的蘊含無窮的詞境,使人仿佛有所領會,又覺得意猶未盡,一旦經過沉潛涵詠,又有新的意味與情趣油然而生。這正是納蘭一再強調的“煙水迷離之致”之所在。
上一篇:陸游《示兒》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