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別人”的事》原文|注釋|賞析
文藝大眾化問題,是早已成為常識,不成問題了的。我們的抗戰作家們,大體上,或多或少都在向著這個方向做,也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到今天究竟“化”到怎樣的程度了呢?恐怕誰也不敢肯定的回答。
批判地采取民間的地方的舊形式,從而創造新形式,以充實文藝大眾化的工作,也是早已成為常識,不成問題了的。抗戰以來,真正擔負了這樣工作的,頗不乏人,然而考其實際,究竟還只是少數。
我們的作家們也并不是不知道這工作的重要。你如果和他談到這問題,他還能夠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和你談一大套,他會非常動人的告訴你:在今天,為了發動群眾起來堅持抗戰,為了提高群眾的文化水平,為了我們的文藝作品真正成為大眾的東西,是怎樣迫切地需要大家來開展大眾化的工作呵!
那么,就請罷! 可是我們的作家卻聳聳肩頭,表示那是別人做的事。他——我們的作家——弄不來這些!
那么誰又弄得來呢? 據說是 “別人”。
那么這所謂的 “別人” 又是誰呢? 當然是和他有 “別”的 “人”。他,是寫慣高級的新形式的作品的。
“高級的”新形式的,誠然,也是很重要的工作,我們但愿有許多大作品產生,能夠使我們的文藝運動更高的發展一步。今天大眾化的工作,有些地方還沒有很好的建立,有些地方建立了還沒有很大的開展,我們當然也不應該怪有些作家們沒有參加。不過,我們不能不責備賢者: 在今天,對于大眾化工作,有多少人的骨子里還含有輕視的意味,不自覺地給以削弱或降低,致有些人在這里工作之前躊躇起來。我們的作家們是不能不負一部分責任的。
要真正開展大眾化工作,不僅是說,而且要做,首先就應該從我們的作家們起。尤其重要的是,要真正打破 “別人” 和非別人這中間的墻壁。
(1940年4月《中國文化》第1卷第2期)
賞析 中國現代文學的建設進程中,作家們多次倡導文藝的大眾化。抗戰時期,由于形勢的需要,抗日根據地與國統區的文藝工作者再次提倡文藝大眾化。所以,“文藝大眾化”是當時文藝工作者的熱門話題。
在上述背景下寫一篇這方面的批評文章,就必須切中腠理。因為,批評的對象是抗戰作家,評論的事情是大家熟知的文藝大眾化問題,所以無須多講道理,只須找出癥結所在。
本文的特點是切中要害。文章以簡潔樸實的筆法,剖析抗戰作家在大眾化問題上存在的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弊病,并且道破這弊病的根源,在于他們思想上存在偏頗。
文章的立意是通過批評,端正認識,推動文藝大眾化。所以,文章開頭便對準“癥結”——表面熱情,實際冷落——予以評述。首先,作者拋開俗套,不從正面論述大眾化工作的重要,而是指出作家們對其重要意義能口若懸河地談出一套大道理。這就為下文作好了鋪墊,使抗戰作家在文藝大眾化問題上“言”的熱烈與“行”的冷漠形成鮮明對照,對文藝界在這一問題上理論脫離實際的不良傾向進行了平實而婉轉的批評。作者用自問自答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意見,既平易親切,如促膝談心,又生動活潑,耐人尋味。
文章的后半部分,仍是以設問與自答的方式,緊緊銜接上文尋根究底的態度,道破了文章要表達的核心內容,即抗戰作家之所以冷落大眾文藝,是因為“骨子里還含有輕視的意味。”文章結尾處,作者將抗戰作家不應只說不做的道理點透,進而與議題相呼應,最后,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見解,要求作家身體力行,“打破‘別人’和非別人這中間的墻壁。”
本文寫得平實自然,尖銳的批評寓于平和的說理之中,讀來有親切、坦誠的感受。
上一篇:鄧拓《“偉大的空話”》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宋振庭《“頭朝下”》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