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張問陶
子規不作去年聲,猿鳥都縈故國情。
清濁泉流如有意,高低山色總無名。
人從虎豹叢中健,天在峰巒缺處明。
一笑云林歸便得,向來煙景有誰爭。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遂寧(今屬四川)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曾任翰林院檢討、都察院御史、吏部郎中等職。后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因違背上官意志,辭官居吳縣(今蘇州)虎邱。晚年遨游大江南北,病卒于客舍。《煎茶坪題壁》共兩首,此為第一首。
開頭兩句說,杜鵑鳥雖然不再像過去那樣一股勁啼叫“不如歸去”了,然而,猿鳥這些禽獸還都懷有依戀故鄉的情思,更何況人呢?“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笨吹街︻^的鳥雀、山間的猿猱,怎不引起我對故鄉的懷戀呢?首聯開宗明義表露了作者思歸田園、隱退山林的思想。
接著從猿鳥的鳴叫引出了對故鄉山水的想象:“清濁泉流如有意,高低山色總無名?!睙o名,無聲名。屈原《卜居》:“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史記·老子傳》也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边@兩句意思是說:不管那故鄉的清泉也好,濁流也好,都好象對我有著深厚的情誼,招我歸去;那層層疊疊的山雖然叫不出名,卻也能與世長存,它也仿佛等待著我,要我和它一起隱姓埋名。明明是作者醉心于泉流,卻說泉流好象有意,這種烘云托月的手法更使詩意翻進一層,虛中寫實,耐人玩味?!靶囊焉耨Y到彼,詩從對面飛來。”(浦起龍語)這種手法脫胎于杜甫的《月夜》,明明是自己思念妻女,偏偏從妻女望月思親人寫起。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完全注入對方的心身之中,“入手便擺落現境,純從對面著筆,蹊徑甚別?!?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兩句詩表現了作者對山林的向往,流露出對現實生活的厭惡。
也許有人會說;莽莽山林有何值得留戀呢?那里荊棘叢生,虎豹遍地。但詩人卻正是從其中找到了它的樂趣:“人從虎豹叢中健,天在峰巒缺處明。”更深一層地揭示了山林生活的美好。你不要畏懼山林中的虎豹,正因為生活在虎豹叢中,不斷地和虎豹搏斗,身體才能強健;你不要認為山林深處太晦暗了,峰巒缺處,不也有一角明麗的晴空嗎?
這兩句詩哲理意味極濃,可以引起我們多方面的聯想:自然界中的虎豹并不可怕,人總是可以戰勝它的,真正可怕的是社會上的虎豹;山林中雖然晦暗,但峰巒總有缺處,缺處就有光明,黑暗的社會哪有一處光明可尋呢?同時,這兩句詩還含有正反兩方面相輔相成的道理。如果沒有虎豹,沒有驚險,你或許過的是平靜無為的生活;“斗爭顯英雄”,驚險的生活,正可以鍛煉人的意志,增長人的才智。它是壞事,卻也可以變為好事。高聳的峰巒,雖然直插云表,擋住了太陽的光線,然而峰戀缺處射出來的光芒,不是比外界更為明亮嗎?“天在峰巒缺處明”出自宋代詩人道潛的“月在浮云淺處明”(《江上秋夜》)寫日出前、日落后的景象。從寫景的角度看,張詩的意境似不如前人,但有峰巒所遮才暗,有缺處才明,兩相對比十分明顯,其深刻的哲理更是道詩不可比擬的。
尾聯出自唐人崔顥《春夕》:“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痹屏郑葡剂帜荆瑑怍擞性娫唬骸扒迓断丛屏?,輕波戲魚鳥?!薄盁熅啊?,煙水蒼茫的景色,這里指自然風光。這兩句詩是說山林景色是無限美好的,你只要歸向山林,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擁有它了,自古以來爭權爭錢的有之,爭美女書帛的有之,而那自然景色有誰爭奪過呢?何況爭也爭不走的。這兩句結束全篇,點明題旨,有畫龍點睛之妙。你看仕途艱險,弱肉強食,只有“云林”才是一塊凈地,我何不歸向它呢?世上的人“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急攘攘蠅爭血。”(馬致遠[雙調·夜行船]《秋思》)沒有什么值得留戀的地方,歸去來兮,云林煙景足夠我受用了。
全詩寫作者對山林的向往,一反對山林恬靜、幽雅的贊美,從其“奇險”著筆,又和世上人情險惡相對照,給人以啟迪。全詩寫景議理,熔于一爐,在恬淡中吐露出豪壯之氣。
上一篇:《滿江紅·[元]王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狂題十八首(其三)·[唐]司空圖》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