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宋五代詞·敦煌曲子詞·定風波》敦煌曲子詞
敦煌曲子詞
攻書學劍能幾何①。 爭如沙塞騁僂儸②。 手執(zhí)六尋槍似鐵③。明月。龍泉三尺斬新磨。④ 堪羨昔時軍伍,謾夸儒士德能多⑤。四塞忽聞狼煙起⑥,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
征戰(zhàn)僂儸未足多,儒士僂儸轉(zhuǎn)更加。 三尺張良非耎弱⑦。 謀略。漢興楚滅本由他。項羽翹楚無路⑧,酒后難消一曲歌。霸王虞姬皆自刎⑨。當本。便知儒士定風波。
注釋 ①“攻書學劍”一句:典出《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②沙塞:邊塞。僂儸:機教能干。《稱謂錄·兵·僂儸兒》引《七修類稿》:“俗云僂儸,演義謂干辦集事之稱。《海篇》訓‘儸’字曰健而不德。據(jù)是二說,皆狡猾能事意也。”③尋:古代的長度計量單位,八尺為一尋,也有六尺、七尺為一尋的。④龍泉:古代傳說中的名劍。典出《晉書·張華傳》,據(jù)記載,晉時豐城令雷煥得龍泉、太阿寶劍一雙,其一贈張華,并在書信中說:“詳觀劍文,乃干將也,莫邪何復不至? 雖然,天生神物,終當合耳。”張華被殺后,寶劍不知下落。雷煥死后,其子雷華攜寶劍至延平津,劍從腰間躍入水中,只見水中二龍騰躍。⑤堪羨:值得羨慕。謾夸:莫夸,不要夸贊。⑥狼煙:古代邊塞遇到戰(zhàn)事,通過烽火臺焚燒狼糞來報警。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六:“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⑦耎弱:同“軟弱”。⑧翹楚:杰出的英雄人物。《詩經(jīng)·周南·漢廣》:“翹翹錯薪,言刈其楚。”孔穎達《<春秋正義>序》:“劉炫于數(shù)君之內(nèi),實為翹楚。”⑨“霸王虞姬”一句:典出《史記·項羽本紀》:“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烏江亭長檥船待。 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項羽終自刎而死。
壁畫 出行圖 【北齊】 山西太原王郭村婁睿墓
鑒賞 任半塘《敦煌曲初探》第五章:“《定風波》二首之內(nèi)容為儒士問答,與《教坊記》所列《儒士渴金門》《武士朝金闕》調(diào)名之意正合,二調(diào)之創(chuàng)調(diào)時代,在開、天間,無可懷疑。”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卷三云:“此二首一問一答,顯然聯(lián)章;顯然為民間文藝,文人所嗤為“俳優(yōu)體”,為“戲劇文體”者。其內(nèi)容又一望而知涉及當時之邊功、史跡、文化、教育、社會風氣等,不平凡,不猥瑣,應(yīng)是盛唐作品。”這兩首詞的原抄件現(xiàn)藏于法國巴黎,原件錯訛很多,雖經(jīng)整理,仍未完滿。
第一首詞說,攻讀詩書學習舞劍能有多大用處? 怎比得上武士在邊塞沙場上聰明逞能。手里拿著精鋼寒鐵鑄就的綠沉槍。綠沉槍,槍身長一丈一,重六十八斤,蜀國名將、九伐中原的姜維之掌中寶槍,因槍身通體碧綠,狀若亭亭孤筍,故名“綠沉”。杜甫《游何山林》詩也曾提到過:“雨拋金鎖甲,苔臥綠沉槍。”一輪明月之下,三尺長的龍泉劍磨礪得嶄新、閃亮。“龍泉”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鑄劍大師歐治子所鑄。《越絕書》載:春秋時歐治子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鐵英,作劍三枚,曰“龍泉”“泰阿”“工布”。據(jù)傳有一次歐治子汲水淬劍,忽然出現(xiàn)五色龍紋,七星斗象,人們就將鑄劍的地方稱為“龍淵”,把劍稱為“龍淵劍”。到唐代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龍泉劍堅韌、鋒利、剛?cè)岵⒃ⅲ苌炷芮晌杩纱蹋煨兔烙^。過去那些在軍中建功立業(yè)的人才多值得羨慕啊,休要夸獎儒士的德行能耐如何多。如果忽然間四方邊塞都燃起了戰(zhàn)火,請問儒士們,哪一位勇于挑起重擔去平定這戰(zhàn)亂的風波?第二首作為回答,說道,征戰(zhàn)沙場的武士本領(lǐng)不值得夸耀,儒士的聰明才智反而勝過他們。張良身為儒士卻并非軟弱怯懦之人,他謀略遠大,大漢的興盛、楚國的滅亡都要歸功于他。勇武的楚霸王項羽走投無路,酒后仍難平心中苦悶的他只能唱下一曲哀歌。他和他心愛的虞姬都落得自殺的結(jié)果。如此可知儒士能夠平定戰(zhàn)亂風波。
從中唐以來,西北邊塞戰(zhàn)火不斷,統(tǒng)治者為穩(wěn)定政權(quán)、擴大版圖,在西北邊境不遺余力地加駐軍隊,整個唐代彌漫著一種勢不可擋的尚武精神。尤其在戰(zhàn)火頻繁的北方地區(qū),人們對武將倍加推崇,而對儒士所起的作用則表示出了懷疑。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儒士不僅“攻書”,而且也“學劍”,希望自己能夠更好地保家衛(wèi)國。在回答前一首“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時,詞作舉了儒士張良的例子。雖然他只是一介書生,沒有征戰(zhàn)沙場,以一當十的能力,然而作為謀士,在幫助漢高祖劉邦奪取并穩(wěn)定江山時,他卻表現(xiàn)搶眼。項羽作為中國史上最強的武將,是力能扛鼎、氣壓萬夫的蓋世豪杰,然而光有一身蠻勁而缺少戰(zhàn)略眼光的他還不是敗在了老謀深算、心思縝密的張良手中?劉邦的贊嘆就是對張良最好的證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通過張良、項羽不同結(jié)局的對比,詞人向提出疑問之人證明儒士是有能力平定戰(zhàn)亂風波的。敦煌曲子詞中的尚武精神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北朝民歌的影響,與敦煌曲子詞同為民間歌唱文學的北朝民歌,表現(xiàn)出強烈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色彩,它表達的尚武精神就十分明顯。而與此同時,唐代十分興盛的文人邊塞詩也對尚武精神進行了歌頌。不得不說,時代氛圍與地域民俗共同影響著當時的文學創(chuàng)作。通過詞與詩這兩種不同的文體不約而同的情感抒發(fā),大唐強勢的尚武精神才能讓我們今人得以領(lǐng)略。
在格律方面,這兩首《定風波》在嚴格意義上并非合于詞牌律令,在字數(shù)和用韻方面,都與規(guī)范的“定風波”詞有所出入。(楊昇華)
上一篇:《唐宋五代詞·歐陽炯·定風波》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柳永·定風波》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