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周邦彥·六丑》周邦彥
周邦彥
薔薇謝后作
正單衣試酒①,恨客里、光陰虛擲。愿春暫留,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跡。為問花何在,夜來風(fēng)雨,葬楚宮傾國②。釵鈿墮處遺香澤③。亂點桃蹊④,輕翻柳陌⑤。多情最誰追惜⑥。但蜂媒蝶使⑦,時叩窗隔⑧。東園岑寂⑨。漸蒙籠暗碧⑩。靜繞珍叢底(11),成嘆息。長條故惹行客(12)。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殘英小、強簪巾幘(13)。終不似一朵,釵頭顫裊(14),向人欹側(cè)(15)。漂流處、莫趁潮汐。恐斷紅、尚有相思字(16),何由見得。
白薔薇圖 【宋】 馬遠 故宮博物院藏
注釋 ①試酒:據(jù)《武林舊事》所載,夏歷四月初酒庫呈樣嘗酒。此處用“試酒”標(biāo)示時間。②“葬楚宮”句:薔藢花被摧殘(葬送)了。傾國,漢李延年有歌云:“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傾國因此也指絕代美人。此句用楚宮美女喻指薔薇。③“釵鈿”句:釵鈿,古代婦女頭飾。本句典出《新唐書·楊貴妃傳》:每年十月唐明皇出游華清宮,隊伍浩蕩,“遺鈿墮舄,瑟瑟璣琲,狼藉于道,香聞數(shù)十里”。此處喻落花。④桃蹊(xī):蹊,小路、小徑。桃蹊指桃樹下的小徑。⑤柳陌:陌,指道路。柳陌即為兩旁植柳的道路。⑥追惜:追思嘆惜。⑦蜂媒蝶使:比喻蜜蜂、蝴蝶為花朵間的媒人、使者。⑧窗隔:即窗格,上面糊紙或紗以擋風(fēng)。⑨岑寂:寂靜。⑩蒙籠:草木茂盛的樣子。暗碧:草木綠色變深。(11)珍叢:此處指薔薇花叢。(12)長條:指薔薇枝條。故:特意、故意。行客:行人、過客。(13)殘英:薔薇殘留的花朵。巾幘(zé):頭巾,布帽。(14)顫裊:微微顫動,也作“戰(zhàn)裊”。(15)欹(qī)側(cè):此處指因花朵太大,向一邊傾斜欲墜的樣子。(16)“恐斷紅”句:典出《云溪友議》所記事,唐人盧渥進京應(yīng)試,偶然在宮外水溝中見到一片紅葉,上有題詩云:“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鑒賞 這是一首傷落花的詞,也是一首傷春詞。首三句點出時間、地點,和詞人此時的心情。正是三四月間春末夏初時候,詞人客居在外,感到浪費了大好春光。“光陰虛擲”以下三句,先寫詞人希望春天能夠停留,然而春天像天空里掠過的鳥兒一樣匆匆離去,甚至是“一去無跡”。這三句一句一轉(zhuǎn),匠心獨具,且煉字精妙,歷來為評家稱頌,周濟就贊這十三字“千回百折,千錘百煉”(《宋四家詞選》),評價之高可見一斑。到“一去無跡”,寫春之離去已說到極處,而一句“為問”又整個把自此而下的內(nèi)容提挈出來,同時終于進入“花”的主題。詞人想看看花在哪里,卻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昨夜的風(fēng)雨,那些美麗的花朵已經(jīng)零落大半。“傾國”指代美人,是大家較為熟悉的典故;“楚宮”指楚宮中的美女,也讓人聯(lián)想到“楚王好細腰”,因此又別有一種纖弱嬌艷的風(fēng)情,使人仿佛看到了風(fēng)雨中薔薇楚楚動人的樣子。“釵鈿”而下三句,形容雨后落花姿態(tài),“亂點”兩句則用互文手法描寫落花滿地的樣子。看到昔日美麗的薔薇也漸隨流光、風(fēng)雨而去,詞人不禁發(fā)出了“多情最誰追惜”的疑問。花有情而無人惜取,這其中除了惜花,也似乎有詞人自憐身世的意味。在發(fā)出了這樣的問句之后,詞人并沒有作出回答,而是轉(zhuǎn)寫在落花滿地的庭院中撲打窗格的蜜蜂蝴蝶,于靜態(tài)的畫面中加進了聲音和動態(tài),但是這“動”卻愈襯出“靜”中的悲涼。
下闋“東園岑寂”一句,說明詞人已步入園中。庭院里不見春日姹紫嫣紅的盛景,只有一日日加深的“蒙籠暗碧”在宣告夏天的降臨。“靜繞”薔薇花叢,寫出詞人惜花之態(tài),“嘆息”之中含有無限的憂愁。薔薇雖花期已將盡,帶刺的枝條卻依然含情,故意牽絆住行人的衣服,好像有話要說一樣,吐露著綿綿的別情。這一句是用擬人手法,表面寫花叢對人的留戀,實際上卻是人對花戀戀不舍。“殘英小”而下四句,寫詞人摘下一朵殘留的花朵勉強別上頭巾,但是這小小的一朵“殘英”到底還是比不上花朵爛漫時候一朵盛放的薔薇,那時候插在頭上的花朵會因為太沉而在頭上微微顫動,向一邊傾側(cè)。這里是通過春光爛漫時節(jié)的情態(tài)與春之將盡時進行比較,突出詞人對薔薇凋謝的惋惜與留戀。接下來,詞人希望已經(jīng)謝落的花朵不要隨著潮汐漲落馬上漂走。這一句轉(zhuǎn)得突兀,自然引出下句解釋:詞人害怕落紅花瓣上會留有相思的詞句,如果花朵馬上隨水流走,他也就無處得見了。這里化用了唐朝“紅葉題詩”的典故,用在這里表達對家人、妻子的思念,正好照應(yīng)前面“恨客里”的游子之思,構(gòu)思精巧,用典自然。“何由”句用詞尤為纏綿悱惻,蓄有無盡之意。周濟評價下闋寫法時曾說:“不說人惜花,卻說花戀人。不從無花惜春,卻從有花惜春。不惜已簪之殘英,偏惜欲去之?dāng)嗉t。”(《宋四家詞選》)可見周詞寫作中纏綿、含蓄的特色,也可見周邦彥在寫作時是花費了大功夫來構(gòu)思、編排的。
作為一首詠物詞,這首《六丑》中人情與物交融一體,寫花處也寫人,既寫花逝傷春,也寫自己的身世之感,反復(fù)纏綿,回環(huán)曲折。在音律上,《六丑》多用仄聲韻,造成聽覺上如泣如訴的效果,更添一層悲涼氣氛。(袁先欣)
集評 清·黃蘇:“自嘆年老遠宦,意境落寞,借花起興。以下是花、是自己,比興無端,指與物化,奇情四溢,不可方物,人巧極而天工生矣。結(jié)處尤纏綿無已,耐人尋繹。”(《蓼園詞選》)
清·陳廷焯:“如泣如訴,語極嗚咽,而筆力沉雄,如聞孤鴻,如聽江聲。筆態(tài)飛舞,反覆低徊,詞中之圣也。結(jié)筆愈高。”(《云韶集》卷四)
鏈接 《六丑》詞牌。《六丑》是周邦彥首創(chuàng)的詞牌,這首《薔薇謝后作》是周邦彥的詠物名作。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下載:“(宋徽宗)問《六丑》之義,莫能對。急召邦彥問之。對曰:‘此犯六調(diào),皆聲之美者,然絕難歌。昔高陽氏有子六人,才而丑,故以比之。’”雙調(diào),一百四十字,仄韻。
宋詞流派之一——格律派。以北宋周邦彥為首的大晟詞派和南宋姜夔為首的雅詞派,并稱為格律派。周邦彥是音樂文學(xué)專家,又曾為皇家音樂機關(guān)大晟府的首長,故作詞嚴守音律,一絲不茍,《四庫全書總目 ·清真詞》云:“邦彥妙解聲律,為詞家之冠,所制諸調(diào),非獨音之平仄宜遵,即仄字中上、去、入三音,亦不容相混,所謂分寸節(jié)度,深契微芒,故(方)千里和詞,字字奉為標(biāo)準(zhǔn)。”受周邦彥影響的大晟府諸詞人,作詞也推敲字句,斟酌音律,一以協(xié)律可歌為歸,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嚴守格律的詞派。南宋姜夔等人也擅長音律,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承襲北宋大晟詞派遺風(fēng),參究周邦彥等人的技法,他們審定或改正舊調(diào),創(chuàng)制新調(diào),對詞的格律的保存和發(fā)展有較大貢獻。清代汪森《詞綜序》稱贊姜夔及其一派詞“句琢字煉,歸于醇雅”,“譬之于樂,舞箭至于九變,而詞之能事畢矣”。由于這兩個詞派都有講究音律和嚴守格律的作風(fēng),故而他們均有“格律派”之稱。(據(jù)王兆鵬、劉尊明《宋詞大辭典》)
上一篇:《兩宋詞·趙希囿·臨江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李冠·六州歌頭》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