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楊村《八股焚書論》原文|注釋|賞析
記得魯迅先生說過:火用來點燈,給人以光明,但善于點燈的人入不了正史的列傳,而秦始皇用火焚書,卻至今還儼然做著名人。所以,現(xiàn)在知道秦始皇焚書的人比較多。至于八股也能焚書,前人雖曾論及,但現(xiàn)在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就比較少了。
清朝一位詩人對秦的焚書有過這樣的批評: “謗聲易弭怨難除,秦法雖嚴亦甚疏,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猶有未燒書。”這就是說,秦始皇用焚書來統(tǒng)一思想,既沒有達到目的,又背了一個惡名。以后的統(tǒng)治者不斷地總結(jié)經(jīng)驗,辦法是更多更巧了。一是禁,不準出版。二是刪,如清代的《四庫全書》,就把不利于自己的文字整段地抹掉。然而最好的辦法還是八股文。自然,發(fā)明八股的目的,則是為了獨尊儒術(shù)。
在科舉時代,八股文是士大夫獵取功名利祿的一塊敲門磚。讀過《儒林外史》的同志都知道,窮得來三天沒米下鍋的范進,一旦用這塊磚把門敲開之后,金銀田地,丫 頭奴仆,就會接踵而至。無怪乎范進要發(fā)瘋,也無怪乎八股文一出世,天下的讀書人就都象發(fā)瘋一樣地去揣摩它,追求它。
據(jù)說,這種文章還是很難做好的。所謂八股,是就其格式而言,起承轉(zhuǎn)合之中,又一正一反,故俗名八股。有的時候,每股的字數(shù)句數(shù)都有嚴格的限制,行文布局,有固定的框框,是不能自由創(chuàng)造的。文章的題目,又多半來自《四書》,故就其內(nèi)容而言,八股文又稱為四書文。《四書》的注解,一律以朱熹為準,立論推理,也有固定的框框,也是不能自由發(fā)揮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就是八股秀才獨有的學(xué)風(fēng)。中國傳統(tǒng)的講經(jīng)世致用的學(xué)者,都關(guān)心國計民生,是不會不聞窗外事的。所以,八股最大的特點,就是代圣賢立言,模仿古人的語氣,而絕不能有自己的見解; 如果別出心裁,言之有物,就不象八股文章了。明末的黃宗羲稱八股為抄撮之學(xué)——抱住儒家圣賢經(jīng)典東抄西湊的學(xué)問。到了清代,它又博得一個雅號: 八寸三分帽子——到處都套得上的。這些意思,翻譯為現(xiàn)代術(shù)語,就叫做公式化和本本主義。
明清時代的有識之士,大都批判八股和科舉制度,認為它不僅敗壞學(xué)風(fēng),消耗人材,而且成了樹立門戶,結(jié)黨營私的工具。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 “八股之害,等于焚書。”此話怎講呢? 廖燕的《二十七松堂文集》作了一個尖刻的解釋: 原來當時的風(fēng)氣,關(guān)于歷朝典章制度的流變,特別是關(guān)于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學(xué)問,都叫做“雜學(xué)” ,只有八股才算正統(tǒng),讀書人除《四書》和八股以外,皆束之高閣,是一概不讀的; 既然不讀,“于是天下之書不焚而自焚矣! ” 其實,問題還應(yīng)進一層分析: 盡管先圣先賢留下了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但“八股變秀才為學(xué)究”,非圣人之言不敢言,非圣人之行不敢行,讀書人成了書呆子,治國的理論成了虛無的空談和不切實用的玄學(xué),本本成了一堆廢紙,于是用不著動手放火,圣人的書也就不焚而自焚了。例如前邊提到的范進,中了進士,點了學(xué)道,但連蘇東坡是宋朝人也忘乎所以。道理很簡單,因為從《四書》中是找不到蘇軾的名字的;至于“國家治亂之原”,“生民根本之計”,那位范進先生更是一竅不通。他只會做八股文,但可惜八股又沒有用處。
八股秀才奉孔子為宗師,但依我看來,孔夫子的《論語》就沒有八股味道。可見,代圣賢立言的人,未必能讀懂圣賢的書,而且往往離圣賢很遠。試看孔夫子提倡的不恥下問,多聞闕疑,再思而行,等等,有多少八股秀才照辦過?清初的四川學(xué)者唐甄在《潛書·自明》中說: “圣人有書,讀其書者不能治天下;道在書而非自得也。是故上世無書而道出,中世書少而道明,下世書多而道亡。”事物的道理來源于生活實踐,不管有本本,還是沒有本本,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都是客觀存在著的——此即無書而道出之意。后人對圣賢之書,生吞活剝,照本宣科,或摘取片言只字,使其支離破碎,于是書歸書,自己歸自己,兩者毫不相干,脫離了實際運用的理論,就成為沒有生氣的死物——此即書多而道亡之意。書多道亡,這些書也就不焚而自焚了。
科舉時代的八股早已經(jīng)成了古董,但八股精神卻作為舊國粹的糟粕而長期遺留下來了。新舊八股,是一脈相通的。這樣講,難免又有“引古證今”的嫌疑,但馬克思的確說過:歷史上常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唯其如此,我才衷心地希望一切有志于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的同志們千萬不要用本本主義的態(tài)度來對待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如若不然,那是要適得其反的。
1979年10月23日
(重慶出版社《夜談》)
賞析 這篇雜文把議論寄托于廣闊的知識面上,說古論今,縱橫捭闔,其中似有閑文,但“閑文”曲曲折折,層層疊疊,正是文章的主題所在,精華所在。讀來猶如品嘗一杯清茗,初嘗似覺平淡,越品味道越足。
循循善誘、曲折有致的筆法,是這篇雜文的一個顯著特點。“文似看山不喜平”。雜文做為一種議論文,最容易流于抽象的說理,所以要講究靈活多樣的筆法。本文作者一開頭就安排下欲擒故縱的格局,從秦始皇焚書談起,聯(lián)想到八股也能焚書,又談起八股的特點,及清朝有識之士對于八股文的批判。這些文字,好比漁翁捕魚,網(wǎng)撒得極大,而真正的目的卻是為了收攏,為了捕到更好的游魚。作者的筆觸所及,不過先縱逸一番,在豐富的知識中讓讀者打開思路罷了。讀到最后,作者筆鋒一轉(zhuǎn),點出文章的真正主旨: 千萬不要用本本主義的態(tài)度來對待毛澤東思想。文章峰回路轉(zhuǎn),到這里嘎然“峭收”。這樣的筆法“如云龍霧豹,出沒隱見,變化無窮”,使文章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染力。當然,文章議論風(fēng)生,旁征博引,離不開那些連類取義、由此及彼的材料。諸如: 魯迅先生講的話,《儒林外史》中范進的故事,以及明清有識之士對八股的批判……這些材料,巧妙地穿插在文章中,使文章更加引人入勝。
除此之外,這篇雜文的語言簡潔、生動、形象,達到了內(nèi)容和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比如,作者談到秦始皇焚書,目的沒達到,以后的統(tǒng)治者“不斷地總結(jié)經(jīng)驗,辦法是更多更巧了。”這樣的反語,尖銳犀利,諷刺了統(tǒng)治者的虛偽和險詐。又如,文章把八股文比作士大夫獵取功名利祿的“敲門磚”,讀書人都“發(fā)瘋”似的去“追求它”,“揣摩它”,形象生動,具體概括了八股制給人們帶來的毒害。文章還善于運用短句和典故,互相搭配、生動活潑,體現(xiàn)出文藝性和論理性相互融合的雜文特色。
上一篇:秦似《兒童節(jié)的感想》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聶紺弩《關(guān)于伍修權(quán)將軍》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