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李攀龍·挽王中丞(錄二)·司馬臺前列柏高》原文賞析
司馬臺前列柏高,風云猶自夾旌旄。屬鏤不是君王意,莫作胥江萬里濤。
王世貞之父王抒是著名的抗倭將領,曾任薊遼總督,因邊防失事及嚴嵩構陷,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冬被殺害?!锻焱踔胸肥抢钆数垶榈磕钔跏銊撟鞯慕M詩,原八首,這里選兩首。
“司馬臺前列柏高,風云猶自夾旌旄?!遍_頭就不同凡響?!八抉R”,古官名,西周始置,春秋、戰國時沿用,掌管軍政和軍賦。漢武帝時罷太尉置大司馬,后也用作兵部尚書的別稱,侍郎則稱少司馬。王抒曾任兵部侍郎,所以作者稱之為“司馬”?!傲邪亍保瑩稘h書·朱博傳》載,西漢末,御史“府中列柏樹”,后世遂稱御史臺為柏臺或柏府。因王抒曾任都御史,作者隨用 “列柏”故事。作者顯然化用了杜甫《蜀相》 “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的詩句。二句大意是: 司馬臺前列柏高聳,然而物在人亡,一代良將竟成冤魂。英雄雖死,浩氣長存,其忠魂毅魄仍夾持軍旗,指揮戰斗。王抒當時御倭拒虜,戰功赫赫,曾獲得“白首籌邊,赤心報國”的贊譽。詩作沒有直接追述王抒的功績,只是精心捕捉,推出“臺前列柏高”和“風云夾旌旄”兩個意象,引導讀者由物入境,因景生情。寫出了闊大的空間,悲壯的氛圍,調動起人們內在的情感——對外敵內奸,憎惡憤恨; 對愛國名將,傾慕敬仰。
后兩句引用伍子胥被害的典故,精審自然,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經常向吳王夫差進諫,漸被吳王疏遠。當時善于逢迎的大臣太宰嚭,深得吳王夫差寵信。他屢進讒言,譖殺伍子胥。昏庸的吳王賜所佩屬鏤劍,迫令伍子胥自刎。子胥死后,吳王將其尸投入江中。子胥含憤而死,靈魂不滅,遂驅江水翻起萬里波濤。王抒與子胥雖時代不同,然報國之心相同,遇難原因相似。明明是君王聽信奸臣語,殺害了愛國名將,詩中偏說: “屬鏤不是君王意”;剛唱罷 “風云猶自夾旌旄”,又吟起“莫作胥江萬里濤”,低回唱嘆,發人深思。沈德潛在《明詩別裁集》 中評論此詩說: “為中丞吐氣,而忠厚之意宛然?!?
上一篇:古詩《程恩澤·即事一絕》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宋琬·同歐陽令飲鳳凰山下》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