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鄭云波
鵲血琱弓濕未干, 鸊鵜新淬劍光寒。
遼東老將鬢成雪, 猶向旄頭夜夜看。
衛象
這是一首托古寄意的詩篇。隋唐兩代,我國東北遼河以東及朝鮮半島一帶,素稱多事之域。唐統一后,遼東一帶有奚、契丹、高句麗諸部,先受制于東突厥。唐征服東突厥后,均率部歸唐,建其地為饒樂、松漠兩都督府。爾后又向高句麗等地用兵,自武德至開元,先后建室韋、黑水、渤海、營州等都督府。至此,奚、契丹、室韋、靺鞨諸部都正式歸屬中原王朝的行政建置,置於唐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自高宗顯慶五年(660年)至武則天時期,對東北地區的有效管轄不時受到干擾,為了加強邊疆的防務而連年用兵。唐人的邊塞詩歌里,有不少反映東北邊疆旖旎風光及建功邊陲愿望的詩篇。如李頎的《古從軍行》、崔顥的《古游俠呈軍中諸將》、王昌齡的《出塞》、《塞下曲》等等。他們誦唱邊塞,頌揚將軍;把東北的邊功和西北的奏凱相提并唱。王維的《塞上作》:一邊說的是“居延城外獵天驕”,接著頌唱“破虜將軍夜度遼”。詩人衛象,正是在這樣時代精神感召下,面對安史亂后山河板蕩,邊陲岌岌可危,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思想,為民族守土有責的心情,油然而生。他希望有當代的破虜將軍揮師度遼,有龍城飛將威鎮邊疆:他不愿廄馬肥死、琱弓斷弦,惟愿暮云驅馬、秋日射雕;不怕“黃沙百戰穿金甲”,但愿“生擒吐谷渾”。詩歌的創作激情來自報國心愿,那常備不懈、效命沙場的赤子之忱,躍然紙上。詩題作古詞,就是古意,說是前人詠唱過的主題,實在是一首借古抒懷的抒情詩。
作者塑造一位戍邊的白發忠貞老將,他血弓淬劍,夜夜身倚刁斗觀察天象,預測敵情,為求決勝沙場,報效家國。詩人特別突出老將的內心精神世界:一種為民族而占時獻身的高尚情操。同時,在詩句勾畫的境界里,似有更為深層的寄托。
此詩是使用“由物及人、緣事抒心”的筆法來表現的?!谤o血”“鸊鵜”兩句,以倉促起句的方式,敘述琱弓剛上鵲血,寶劍新蘸鸊油的一剎那,眼前已充滿風煙滾滾、烽火報警的氣氛。鵲血涂抹弓弦,能增加弓弦強度,防止蟲蝕朽敗,梁簡文帝《艷歌行》:“控弦因鵲血”可證。鸊鵜(pìtí辟提),是一種野生水鳥,形如鴨子而略小,身上多脂可煉油,以油涂劍防銹,此法由來已久?!侗静荨罚骸捌涓嗤康秳Σ讳P,《續英華》詩云‘馬銜苜蓿葉,劍瑩鸊鵜膏’”。這血弓淬(cuì翠)劍是實戰的舉動,雖不見有喊殺連天,戰鼓頻催、健兒奮勇、血流漂杵的場面。這里給讀者造成一種懸念,人們不禁要追問:既無戰爭,為何琱弓涂血,寶劍淬油?這才引出三、四兩句:遼東老將,夜看旄頭。旄頭,即昴星,又稱昴宿,二十八宿之一,《史記·天官書》:今立冬節子正三刻四分之中星,稱昴宿。又據《晉書·天文志》謂昴星主獄事,又稱旄頭,胡星也。這里的遼東老將,夜夜觀察天象,看昴宿(即旄頭星)有否異常。傳說旄頭星發出閃耀光點,就象征胡人發動戰事。至此,讀者明白,這位白發老將夜夜對著昴宿觀察,就是為了關切“胡星”的動靜,為了關切戰爭是否馬上爆發。因為他關懷民族的命運、邊陲的安全,隨時準備效命沙場,所以不時地整治武備,血弓淬劍,夜觀天象;他兩鬢成雪,從不間斷。與其說他是一位關心國事的老將,不如說他是一座其事感人,其意傳神的民族英雄雕像。
難道作家僅僅是為人們塑造一尊雕像嗎?詩歌用短短的二十八個字,描寫這一員老將,攜弓持劍,目注天衢,兩鬢成雪,無怨無悔,以此昭示國人,意不稍懈。這詩境不僅在塑像,而是在鏤刻老將的精神世界。雕像只能是樹其外表形象,惟有詩的節奏樂章,方能豐富其內心靈魂。
讀詩到了這樣的境界,最后才真正觸摸到詩人自身的寄托,以及大唐時代的國魂。
上一篇:王錫九《古從軍行》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詹鍈 詹福瑞《古風(其六)》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