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張元幹·石州慢》張元幹
張元幹
己酉秋吳興舟中作①
雨急云飛,驚散暮鴉,微弄涼月。誰家疏柳低迷,幾點流螢明滅。夜帆風駛,滿湖煙水蒼茫,菰蒲零亂秋聲咽②。夢斷酒醒時,倚危檣清絕。心折③。長庚光怒④,群盜縱橫,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兩宮何處⑤,塞垣只隔長江⑥,唾壺空擊悲歌缺⑦。萬里想龍沙⑧,泣孤臣吳越。
注釋 ①己酉: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吳興:今屬浙江湖州市。《元豐九域志》卷五:“湖州吳興郡,昭慶軍節度,治烏程、歸安二縣。”②菰(gū):又叫茭白,生長在沼澤。蒲:蒲柳,一種水草。③心折:傷心之極。④長庚:即金星,又名太白星。古人認為長庚星如一匹布著天,是兵戈將起之象。⑤兩宮:指被金兵擄去的宋徽宗、宋欽宗。⑥塞垣:邊界。⑦唾壺:《世說新語·豪爽》:“王處仲(王敦)每酒后,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唾壺邊盡缺。”⑧龍沙:本指白龍堆沙漠,也指塞外,這里指宋徽宗、宋欽宗被擄北去之住地。
孤嶼鼓棹圖 【明】 王問
江蘇無錫市博物館藏
鑒賞 《宋史·高宗本紀》記載:“(建炎)三年(1129)春正月庚辰朔,帝在揚州……金兵執淮陽守臣李寬,殺轉運副使李跋,以騎兵三千取彭城,間道趣淮甸……二月庚戌朔,始聽士民從便避兵。”金兵大舉南下,揚州告急,高宗從揚州倉皇南逃,長江以北地區盡被金兵占領。此時作者避亂吳興,夜不能寐,蕩舟夜泊,撫事生哀,無限傷懷,遂立就此篇。
上片重在寫景。開篇三句即是一幅荒涼的秋景圖,云飛雨狂,寒鴉飛遠,月生涼意。“急”“驚”“散”等字眼暗含著時局的紛亂,此時作者夜乘孤舟,穿梭在一片凄涼中,不經意間,瞥見了幾點柳色,卻也是斑駁疏離;又見螢光幾點,也已是寥落幽微,忽明忽滅。放眼看去,滿湖“煙水蒼茫”“菰蒲零亂”,煙籠寒水,秋聲嗚咽……作者用濃墨重筆勾畫出了一派蕭條的夜景,陰冷沉郁。“夢斷酒醒”,重歸現實,作者獨倚桅桿,心潮難平,“清絕”二字,寫盡人間的清冷、孤單,力透紙背。
下片重在抒情。“心折”是作者此時的心情。江淹《別賦》有“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之句,作者《歸來集·建炎事感》亦有“三吳素輕浮,傷弓更心折”的感慨。道不盡的家國恨,斬不斷的故園情,一愛國志士形象自現。接著,作者著力寫動蕩的時局。建炎二年(1128),濟南知府劉豫叛變降金;三年,苗傅、劉正彥作亂,逼迫高宗傳位太子,后被平叛;此間,各地的農民起義風起云涌,爭先勤王,而“大臣無遠識大略,不能撫而用之,使之饑餓困窮,弱者填溝壑,強者為盜賊。此非勤王者之罪,乃一時錯置乖謬所致耳”(《宋史·宗澤傳》);同時,金兵猖獗進攻,南宋朝廷無力抵抗,高宗流離逃亡……正是“群盜縱橫”“逆胡猖獗”,生靈涂炭,哀鴻遍野。在這內憂外患的時刻,長庚星似乎也放射出憤怒的光芒。《史記·天官書》載:“長庚如一匹布著天,此星見兵起。”又云:“太白失行,以其舍命國……當出不出,當人不入,是謂失舍,不有破軍,必有國君之篡。”詞人痛徹心扉,遂發出“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的壯語,豪情不減岳飛的《滿江紅》。他化用了杜詩“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洗兵馬》)的名句,抒發自己強烈的抱負與愿望,直接影響了辛棄疾的《水調歌頭》“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然而愿望歸愿望,現實終是無情的。國恥未雪,徽欽二帝還被囚于金地,“兩宮何處”是作者內心強烈的質問,也是對統治者嚴正的斥責。國土淪喪,邊界到了長江,朝廷疲弊軟弱可見一斑。遙想當年,王敦每酒后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詩句,而今自己正值壯年、建功立業之際,卻宏圖難展。奸佞當道,皇帝不識忠奸,只是一味地退縮求和,正義之人全遭迫害、貶謫,真是報國無門,遺恨滿胸。最后二句總結全詞:“萬里想龍沙,泣孤臣吳越。”已是“孤臣”,不被重用,卻依舊牽念君王,忠貞之心可見一斑。
張元幹詞容納了龐大的政治內涵,是南宋豪放派詞人領軍人物。他以成熟的筆法將秋夜泛舟的感受與現實政局巧妙結合,詞境渾然一體,曲折有致。全詞感情渾厚,耐人尋味。(張雅莉)
集評 清·陳廷焯:“忠愛根于血性,勃不可遏。”(《詞則·放歌集》卷一)
上一篇:《兩宋詞·賀鑄·石州引》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晏幾道·阮郎歸》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