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金農·過小孤山》原文賞析
古縣蕭條對岸開,大江行色榜人催。水風多處輕抬眼,浮出青山似覆杯。
小孤山,俗名髻山,兀立于江西彭澤、安徽宿松兩縣之間的長江中,山勢峭拔,風光殊佳,恰似一柱直插天半,有所謂“吳楚雄關此第一”(清陳大章《登小孤山》)的稱譽。由于語音訛轉,又叫小姑山。
詩中沒有直接抒情的言詞,但斷不可由此得出純然寫景的結論。融情入景,本是古人作詩的慣用手法,此詩亦不例外。且看首句:“古縣蕭條對岸開。”“古縣”即指江南之彭澤縣和江北之宿松縣,兩縣夾江對峙,故曰“對岸開”。就寫景來說,可謂筆帶崚嶒之勢。要見抒情,則須細心體味。“縣”前著一“古”字,后邊飾以“蕭條”,絕非等閑之詞。宿松縣是漢初設立的皖縣所在地(隋時改名宿松),彭澤縣置于西漢高帝時。按說悠久的歷史,應給兩縣帶來繁榮才是,可當作者舟行至此,即目所見的竟是一派“蕭條”景象,這同它們的“身份”未免太不相稱了。不難看出,寫景中隱含著作者吊古傷今的況味。既然兩岸“蕭條”而不堪入目,那就一任“榜人”(即船夫)努力搖櫓,催促行程吧!經歷過長途旅行的人,大概都有一種共同體驗:沿途的景色倘若單調劃一,便極易產生煩悶疲倦之感。長途旅行的作者,耳目之際老是“榜人催”趕之行色,恐怕也會懨懨欲睡的。次句背后所蘊涵的正是作者目無所適,意無所興的倦怠情緒。正當作者悶悶不樂之時,他忽然發現船舷邊風大了,流也疾了,不經意地一抬眼,只見波濤翻涌的前方,“浮出”了一座蒼翠的“青山”,哦,原來那就是聲名遠揚的小孤山!你看它,多像一只倒扣著漂浮在江面上的綠色酒杯呀!讀者在這描山摹水的詩句中,難道感受不出作者那澎湃不已的興奮、欣喜之情么?由于詩中隱藏著作者亦憂亦喜的情感波瀾,才使詩句于流走中見出起伏變化,而讀者也才能因之受到感染,讀至結句時,便會不由自主地同作者一起驚呼,一起贊嘆了。
金農作詩,態度是非常認真的,曾自言甘苦道:“鐘聲斷處攢眉想,日影趖(suo,指太陽跌落)時擁鼻吟。只字也須辛苦得,恒河沙里覓鉤金。”(《冬心集》卷四《新編拙詩四卷手自抄錄付女兒收藏,雜題五首》其二)這首詩也以煉字見長。如首句的“開”字,狀兩縣夾江對峙的形勢,就極有氣魄,力量與李白“天門中斷楚江開”之“開”字均敵。次句不說“長江”,而說“大江”,與“對岸開”呼應,見出江面之寬闊。在天氣正常的情況下,江面寬闊則風平浪靜,便于逆水行舟,于是才有船夫借此良機,用力蕩槳,催促行程的景象。“催”字雖然下得較空靈,但讀者不難想象出一葉小舟,疾飛江上的動態畫面。用“多”形容風,也很準確。小孤山屹立江中,形成峽口。峽口易風,而風又不十分猛烈,故著一“多”字。結句的“浮”字,提煉得更是舉重若輕,妙趣橫生,既寫出了作者“輕抬眼”時的意外發現,也化靜為動,寫出了“青山”似乎迎面漂流而來的真實感受。可謂“一字落下,境界全出”。當然,這里的“青山”與首句的“蕭條”所產生的對襯效果,那又當歸之于作者的藝術匠心了。
金農是清中葉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他不光書、畫能獨創風格,自成一家,詩亦如此。這首《過小孤山》就頗有幾分怪趣。
上一篇:古詩《蘇曼殊·以詩并畫留別湯國頓(錄二)·蹈海魯連不帝秦》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吳偉業·過淮陰有感(錄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