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王弘撰·與趙韞退大參書
昨承執事枉駕, 以貴鄉諸先生之命,屬為賀相國馮公【1】壽文;且云本之相國意。又述相國嘗稱弘撰文為不戾于古法。此雖弘撰所惶悚不敢當, 而知己之誼,則有中心藏之而不忘者, 即當欣躍操觚,竭其所蓄,直寫相國碩德偉抱、輔世長民之大略, 以求得相國之歡。然而審之于己,度之于世, 皆有所不可,故敢敬陳其愚,唯執事詳察焉。
弘撰以衰病之人,謬叨薦舉; 嘗具詞控諸本省撫軍,轉咨吏部,不允。嗣又奉旨嚴催,不得已,勉強匍匐以來京師,復具詞令小兒抱呈吏部,又不允。借居吳天寺僧舍,僵臥一榻,兩月以來,未嘗出寺門一步;即大人先生有忘貴惠顧者, 皆不能答拜。特令小兒持一刺詣門稱謝而已。須白齒危,兩目昏花,不能作楷書,意欲臨期,尚復陳情冀倖于萬一,蒙天子之矜憐而放還田里。
夫賀相國之壽,非細故也。諸先生或在翰苑,或在臺省,或在部司, 皆聞望素著,人人屬耳目焉。公為屏障以為相國壽,則其文必傳視都下,非可以私藏巾笥者也。弘撰進而不能應天子之詔,乃退而作賀相國之壽文, 無論學疏才短, 不能揄揚相國之德, 即朝廷寬厚之恩, 亦未必以此為罪, 而揆之于法, 即有所不合, 揣之于心, 亦有所不安; 甚至使不知者, 以弘撰于相國素不識面, 今一旦為此文, 疑為夤緣相國之門, 希圖錄用, 欺世盜名, 將必有指摘之及, 不但文不足為相國重, 而且重為相國累, 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即執事代為弘撰籌之, 亦豈有不如是者哉? 不然, 操天下文章之柄, 為天子教育人才, 天下之士望之如泰山北斗, 優謁門下者, 咸思得邀相國之一盼為榮; 其間負名位而擅詞華者, 固繁有徒, 而相國獨屬意于賤子, 身非木石, 豈不有心識此義者? 而顧推委而不為, 有此人情也乎? 所謂韓愈亦人耳 【2】, 所行如此, 欲以何求耶? 是用直布腹心, 唯執事裁之諒之, 并乞上告相國。倘邀惠于相國, 得歸老華山, 為擊壤之民 【3】, 以遂其畎畝作息之愿 【4】,午夜一燈, 曉窗萬字 【5】, 其不能忘相國之德, 將以傳之紀載而形之歌詠者, 必有在矣。燕山易水, 共聞斯語, 唯執事圖之。
【注釋】
【1】 馮公: 名溥, 字孔博, 一字易齋, 山東臨朐人, 順治進士, 官至文華殿大學士, 兼吏部尚書。
【2】 韓愈亦人耳: 韓退之在 《釋言》 中解釋說: “前之謗我于宰相者, 翰林不知也; 后之謗我于翰林者, 宰相不知也。今二公合處而會言,若及愈, 必曰:“韓愈亦人耳, 彼敖 (通“傲”) 宰相又敖翰林, 其將何求?”
【3】 擊壤之民: 太平盛世的老百姓。擊壤: 上古時代一種投擲木板以取勝負的游戲。后來指太平盛世的歡樂。
【4】 畎 (quan) 畝作息之愿: 過田園生活的愿望。
【5】 午夜一燈, 曉窗萬字: 半夜里點著一盞燈寫文章, 天亮時就寫出一萬字。指勤于寫作。
【賞析】
明亡后,王弘撰隱居華山。清康熙年間為了鞏固統治,特開博學鴻詞科,規定全國臣民凡經薦舉,都可應朝廷定期召試。錄取后一般授以翰林官職,想以此收羅人才,弘撰也被薦舉,那時距明亡已三十多年。他不愿委身投清,當即呈請陜西巡撫轉咨吏部辭謝,未獲批準。康熙十七年(1678年)他被迫應召到北京,仍不肯應試,托病住在一所寺院里,足不出戶。當時有不少權貴紛紛拉攏他,他始終不為所動。本篇提到的相國馮公(馮溥)一向以“愛才”為世人所稱贊。他六十壽辰之際想借重弘撰寫文來進一步抬高自己的身價,于是托趙韞退關說,勸他為自己寫祝壽文;還打算通過這個關系,迫使弘撰上應試的圈套。弘撰識破了他的計謀,就寫這封信表示拒絕。信寫得義正詞嚴,態度堅決,最后連康熙帝也奈何他不得,只好讓他回歸家鄉。
勸弘撰寫壽文的趙韞退,名進美,字嶷叔,號韞退,山東益都人,曾任刑、戶、禮等部給事中,后調出京城為江西安察使副使,轉廣東、陜西、河南等省布政使司參政。康熙年間開博學鴻詞科,被召赴京師,留京年余后報罷。作者給他寫這封信時,他在京師任布政使手下的參政(即大參)。
趙韞退受馮相國之托,動員王弘撰為馮寫壽文,俗人看來這是一件名利雙收的好事,因為一可揚名,二可博得大官僚的歡心,有利于自己日后的飛黃騰達。王弘撰拒絕不寫,這代表清初一部分明朝遺民、尤其是部分自命清高文人的所謂忠君思想,他們以忠于明朝,不事二姓,堅守晚節等為美德,如黃宗羲于明亡后絕意國事,隱居著書;顧炎武對舉鴻博、修《明史》,力辭不赴;康熙十七年舉博學鴻詞,魏禧以病辭,周容以死拒……王弘撰和他們一樣屬于明末遺民中有氣節的清高派文人。這封信主要是論述作者不能為馮相國寫壽文的理由。
首先,申述寫信緣由,并說明“審之于己,度之于世”都不能為馮相國撰寫壽文。這是全文的總綱,由此具體論述不能寫壽文的兩點原因。
第一, 自己須白齒落,衰老多病,加上兩眼昏花,不能寫楷書,臨到應博學鴻詞科殿試的日期,還想向上陳述自己的情況,希望能僥幸得到皇帝憐憫,放歸故鄉。——這是從自己本身考慮,不能為馮相國寫壽文的原因。
第二,從世情出發和為對方考慮,也不能為相國撰寫壽文。為馮相國寫壽文不是件小事,其文必被眾多有聲望的達官貴人所傳閱。既然自己不能應天子之詔參加殿試,卻為賀相國寫壽文,于情于理說不過去。不了解此情的人會以為自己在趨奉相國,希圖被錄用,并會以欺世盜名之罪遭到指摘,這樣反會給相國加添牽累,所以遲疑不決,不敢應承撰寫壽文之事。
再說相國掌握全國的文化教育事業, 替皇帝培養人才, 才學卓識, 受到天下文人景仰, 很多文人都拜伏在他門下, 希望他垂青。其中不少是有名望、有地位、有寫作才華的人, 而相國唯獨看中了自己。人非草木, 自己怎會不知這種情義而推諉不寫呢? 下面反問一句“有此人情也乎?“不言自明, 別有意蘊。——這段文章以進為退, 于反襯中見本意, 文勢愈顯不平, 有曲折迭宕之妙, 更堅定地表明自己不能為相國撰寫壽文。
下文:“韓愈亦人耳, 所行如此, 欲以何求耶?”正與自己所處情況相合。作者以韓愈自比, 說明自己不寫壽文并非孤傲, 實有不得已的苦衷,否則既得罪大參, 又開罪相國, 這樣做對自己會求得什么好處呢?接著聲明這些話都是“直布腹心”,“唯執事裁之諒之。”說得義理圓通, 委轉得體。
最后請求相國放他歸老回華山, 如蒙惠準, 將不忘相國的恩德, 并要“形之歌詠”, 使燕山易水共聞斯語”, 信誓旦旦, 以證言之不謬。因為這封信是寫給趙韞退的, 所以結尾處提到希望大參也考慮這件事。
本文寫得觀點鮮明、層次清楚, 文辭犀利明快而風格沉郁悲涼, 嫉惡如仇而行文曲折委婉; 推托之辭入情入理。有幾處以進為退, 足可掩飾自己拒寫壽文之無禮。如:“……知己之誼, 則有中心藏之而不忘者, 即當欣躍操觚, 竭其所蓄, 直寫相國碩德偉抱、輔世長民之大略, 以求得相國之歡。”“而相國獨屬意于賤子, 身非木石, 豈不有心識此義者? 而顧推委而不為, 有此人情也乎?”替對方著想, 更是理由充足, 說理圓活, 如:“今一旦為此文, 疑為夤緣相國之門, 希圖錄用,欺世盜名, 將必有指摘之及,不但文不足為相國重, 而且重為相國累,”“……伏謁門下者, 咸思得邀相國之一盼為榮; 其間負名位而擅詞華者, 固繁有徒。”這些話表面含蓄委婉, 鋒芒不露, 實際卻是“喜笑怒罵, 皆成文章”。
作者寫信, 構思縝密, 為人為已找出多種理由和借口, 文勢波瀾起伏, 語言平實流暢, 如春江流水柔而無情, 似秋風落葉冷而不厲。另外,三處駢偶句的出現, 加強了韻律節奏, 讀來瑯瑯上口, 如“審之于己, 度之于世”,“或在翰苑, 或在臺省, 或在部司”, 以及“揆之于法, 既有所不合;揣之于心, 亦有所不安”。三處反問句的運用, 更是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上一篇:《古文·與丘長孺書》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韓愈·與陳給事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