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勸學篇
荀子
君子曰(1): 學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3);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4),輮以為輪(5),其曲中規(6)。雖有槁曝,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7)。故木受繩則直(8),金就礪則利(9),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10),則知明而行無過矣(11)。……
吾嘗終日而思矣(12),不如須臾之所學也(13); 吾嘗跂而望矣(14),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15);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16),而聞者彰(17)。假輿馬者(18),非利足也(19),而致千里(20);假舟楫者(21),非能水也(22),而絕江河(23)。君子生非異也(24),善假于物也(25)。……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26);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27)。故不積跬步(28),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29),不能十步;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30)。鍥而舍之,朽木不折(31);鍥而不舍,金石可鏤(3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33),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4)。……
〔注釋〕(1)君子: 指有道德有知識的人。(2)學不可以已: 求學不可以讓它停止,即學習是無止境的。已: 停止。(3)青: 靛(dian)青,一種染料。取: 提取。前一個 “青” 字是名詞,后一個 “青” 字是形容詞。于: 前一個“于”字當 “從”講,后一個“于”字表差比(即此勝于彼),相當于“比……還(更)……”。藍: 藍草,也叫蓼藍,葉子可制染料。(4)中(zhong)繩: 合乎墨線取直的要求。中:符合。繩: 木工取直用的墨線。(5)輮(rou)以為輪: (把它)彎曲成車輪。輮: 使直的東西彎曲。為: 成為。(6)其曲中規: 它彎曲的程度符合圓規取圓的要求。規: 圓規。(7)有: 又。槁: 枯干。曝(pu):曬。挺: 直。然:這樣。(8)受繩: 用墨線量過。(9)金: 金屬,這里指金屬制成的刀劍。就: 靠近,這里指磨。礪(li): 磨刀石。利:鋒利。(10)博學而日參(san)省(xing)乎己: 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再三地對照檢查自己。參: 同“三” ,再三,多次。省: 反省,檢查。乎: 于。(11)知: 同“智”。知明: 明白道理的意思。(12)吾嘗終日而思: 我曾經一天到晚地思考。嘗: 曾經。(13)須臾(yu): 片刻。(14)跂(qi)而望: 踮起腳尖來望。(15)見者遠: 距離很遠的人都能看見。(16)加疾: 加強。疾:這里指聲音激揚。(17)彰: 清楚明白。(18)假: 憑借,利用。輿: 車。(19)利足: 腳走得快。(20)致:達到。(21)舟: 船。楫(ji): 槳。(22)能水: 會游泳。(23)絕:橫渡。(24)生(xing): 同 “性” ,指人的稟性、能力。(25)善假于物:善于利用外物。這里指善于學習。(26)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yuan ),蛟龍生焉: 積土成為高山,(能使氣候變化)風雨就會從山里興起;積水成為深潭,蛟龍就會在深潭里生長。這是古人對自然現象的幼稚理解。焉: (在)這里。(27)神明: 精神和智慧。圣心:圣人的思想。備: 具備。(28)跬(kui)步: 半步。古人以跨出一腳為跬,再跨出一腳為步。(29)騏(qi)驥(ji): 駿馬。(30)駑馬: 劣馬。十駕: 馬拉著車走一天的路程叫一駕。功: 成功,效果。不舍:不止。(31)鍥(qie):用刀刻。舍: 停止。(32)鏤(lou): 雕刻。(33)跪: 足。螯(ao): 第一對足,形如鉗。(34)蟮: 黃蟮。躁: 浮躁不安定。
〔鑒賞〕荀子的《勸學》是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為勉勵學習常用的成語。這里節選三段,其在原文中本不相連,但是意脈一貫,可以獨立成篇。
文章開篇就鄭重地寫道: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不但是《勸學》篇的第一句,也是整個《荀子》著作的第一句。為什么首先提出學習問題呢?因為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義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性惡論”是荀子社會政治思想的出發點,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關鍵,解決根本問題。因為他十分重視這個問題,所以他把自己的見解,通過“君子”之口提出來,以示鄭重。在措辭上,他不說應該不斷學習,而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這對糾正人們學習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針對性。從學派傳統來說,儒家一向勸導人們好好學習,如《論語》的第一句就說: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 ”荀子自稱是孔子的繼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說: “學不可以已。”這從表面上看,只是繼承了儒家的“勸學”傳統,其實他強調的程度顯然不同。因為在孔子看來,“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論語·季氏》)而荀子則認為禮義道德和系統知識,只有靠后天學習才能獲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認識論基礎上,發展了儒家的“勸學”傳統,把學習的重要性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就行文來說,開頭就提出了中心論點,語言簡勁,命意深廣,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闡述。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來比喻任何人通過發憤學習,都能進步,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這兩個比喻,使學習的人受到很大的啟發和鼓舞。不過,要能“青于藍”、“寒于水”,決不是“今日學,明日輟”所能辦到的,必須不斷地學,也就是說: “學不可以已”。所以,這兩個比喻深刻有力地說明了中心論點,催人奮進。接著,文章進一步設喻,從根本上闡明道理: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曝,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這正如梁啟超所說,意思是“喻人之才質,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 (見《荀子柬釋》引)。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 的,但學習可以使人由 “惡”變“善” ,因此,他強調“輮”的作用。通過這個比喻,說明即使原來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經過學習,也可以“改變”成完全合乎道德規范的人。這顯然是對學習者更大的鼓勵。在強調了學習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設喻引出論斷:“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會取直,金屬制成的刀劍之類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會鋒利,這就好比君子廣泛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會知識通達,行為沒有過錯。這樣以設喻引出論斷,顯得更有說服力。論斷句中的“日” 字,與起句“學不可以已”的 “已” 字,緊密呼應,突出了要“知明而行無過” ,就必須不斷學習,從而有力地闡明了中心論點。開篇至此為第一段。這一段說明了學習在改變人的素質、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義。學習意義重大,那么,如何學呢?荀子認為,學習不能單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須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因此,第二段首先說明: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以親身的體驗,通過“終日思” 與 “須臾學” 的對比,強調空想不如學習。而這個與空想相對的“學”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這種對于學習的見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認識論提出來的。荀子否認孟子所說的人有天生的 “良知” “良能” ,因此他強調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他在這里提出的“學”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義因素。接著,連設五喻,展開論證。荀子先從生活經驗說起: 站在高處望,比踮起腳見得廣闊; 登高招手,順風呼喊,手臂并非更長了,聲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卻能遠遠地看到,清楚地聽到; 可見利用高處、利用順風的作用之大。推而廣之,“假輿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長游泳,可是他們卻能“致千里”、“絕江河”,足見利用交通工具的重要意義。這些都喻示學習要善于利用外物。由于設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因此讀起來不但感到親切,而且覺得可信。隨著不斷設喻,闡明的道理越來越深入讀者心靈,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結論: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這就是說,君子之所以會有超過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為他們善于利用外物來好好學習。推論起來,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學習,也就可以變為有才德的君子。這與第一段所說的青出于藍、冰寒于水、直木可以“輮”為車輪,意脈是一貫的,結構上也是暗相呼應的。此外,荀子把“所學”與“善假于物”聯系起來,“這意味著學習的目的是要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并利用這些規律性知識去改造客觀世界。” (引自嚴北溟關于《勸學》的說明)這與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聯系著的。至此,第二段結束。這一段說明學習必須善于利用外物。然而,在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的時候,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進一步的說明。文章先設兩喻引出論點: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這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荀子根本不承認“天生圣人” 的說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學習,“積善成德” ,就可以具備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斷學習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惡》篇中所說的: “積善不息” ,“涂之人可以為禹” 。他充分強調“積善” 的作用,這與開頭提出的 “學不可以已” 也是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的。在筆法上,以設喻引出論點,更加強了論點的語勢,使論點一出現就具有一定的說服力。接著,文章又進行申述:“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從反面設喻來說明積累的重要。經過一正一反的設喻,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已初步闡明,但是為了深入說明,文章又反復設喻對比: 先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與“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相比,再以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相比,從而充分顯示出“不舍”的重大意義,而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當然,學習要做到“不舍” ,要不斷積累,那就必須專一,不能浮躁。因此,文章再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 “蟹八跪而二螯” ,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這兩個比喻,強調了學習必須堅持不懈,并照應了上文的層層論述。第三段至此結束。通過這一段的層層比喻,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學習必須持之以恒。至此,開篇提出的“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已得到了深入的闡發和充分的證明。《勸學》的這三段,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指出了學習應該采取的態度和方法。雖然荀子論學的基礎是唯心主義的“性惡論” ,但是對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論”起了積極作用。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階級性,他把禮義當成人人應該具備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倫理規范的行為叫做“善” ,把不符合的叫做“惡” 。他勸學的目的,實際上是要培養合乎封建統治階級倫理道德規范的人才,這與我們今天的學習目的有本質的區別。但是,在那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全國走向統一的歷史時期,是有進步意義的。至于文中闡述的要重視學習以及學習必須“善假于物” 、逐漸積累、持之以恒等見解,就是在今天,對我們來說,也還有一定的啟發作用和借鑒意義。
文中除少數地方直接說明道理外,幾乎都是比喻。通過比喻闡述道理、證明論點,這是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創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這些比喻精警動人。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脫化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以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等,都被人們當作指導學習的格言來稱引。同時,運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靈活多樣,闡述一層意思,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設喻;有的從正面設喻,有的從反面設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襯,有的以比喻進行對比。如此層層推進,上下呼應,使本身表現力很強的比喻,更充分地發揮作用,因而把道理闡述得十分透徹。再說,由于運用比喻,文章的語言顯得具體形象、精練有味。而且,隨著用比的連續和手法的變換,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產生鏗鏘起伏的節奏,表現出荀子諄諄勸學的激情。因此,這不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論文,而且可以當作一篇文學作品來欣賞。
上一篇:《古文·前赤壁賦》鑒賞
下一篇:《古文·勾踐滅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