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歌與散曲》鑒賞
(一)
公元1644年,朱明王朝覆亡,清兵入關,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一個滿族統治的、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大帝國,即清王朝。自清世祖元年(1644)至宣統遜位(1911),清朝共歷268年。在這個歷史時期內,中國社會經歷了一個重大變化,出現了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生產方式,即封建性的生產方式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生產方式。在歷史分期上,通常以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為界標,分為兩個歷史階段時期:前者,自清初至清中葉,即1644年至1839年,共197年,為中國古代史的最后階段;后者,自清道光中期至鴉片戰爭爆發,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到五四運動興起,即從1840年至1919年,歷時80年(一說,自1840年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止,歷110年),為中國社會發展史上的近代史階段。中國文學史的發展階段,大體與此相當。一般都認為鴉片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終結,之后,即進入中國近代文學的嶄新的歷史階段。
(二)
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到清代,小說、戲劇繼明代之后繼續發展,并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在傳統詩詞、散文和駢文領域里,也出現了眾多的作家和各種不同的流派,幾乎歷代盛行的各種文學體裁,均有所繼承和發展。但到了清代中葉以后除小說之外,一般傳統文學的總趨勢,卻是日益衰落。比如,詩文的流派,雖然層出不窮,但始終沒能跳出形式主義與摹擬的圈子,沒有取得比唐詩、宋詞更大、更新的成就。前一代的“明詞”成就不高,而“清詞”卻比較繁盛,不乏自創流派的作家,但仍然無力挽回詞的發展日益衰落的頹勢。
清代文學發展大體可分為清初期和清中葉兩個時期(晚清劃歸近代)。綜合觀察各個時期和各種文學樣式所取得的成就,以小說為最,成為清代文學的主要樣式。文人獨立創作的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均已十分成熟。清代戲曲也取得重大成就,后期劇壇十分活躍。地方戲也日益發展,出現了新的高潮,成為我國戲劇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黃金時代。清代散文創作出現若干流派,其中影響大的是以方苞為首的“桐城派”,還有若干著名駢文家;清代的說唱文學有若干新品種;清代還出現了前所罕見的大量詩話、詞話、曲話和文論等理論批評著作,內容豐富而系統;對前人作品的編選、整理、注釋和研究工作,也有許多建樹。
(三)
詩歌呈現中興之勢。中國古典詩歌經過元、明的低迷后,在清代出現了詩學觀念多元,大家名家眾多,詩歌流派紛呈。不完全統計,留存后世的個人詩文創作別集約有數百部之多,其中著名的就有七、八十部,確為歷代所罕見。清代詩歌發展,經歷了初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由于清代晚期屬于近代史時期,這里只敘述前兩個時期。
(一)清代初期是清詩活躍時期。這個近八十年的歷史,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在這個時期的前一階段,文壇中最著名的詩人有顧炎武、屈大均、魏禧等人。以大學者兼詩人名世的顧類武,同開清代“樸學”風氣的黃宗羲、王夫之等并稱為學術界“三先生”。其詩多寫國家民族興亡大事,托物寄興,吊古傷今,充滿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愛國思想,其風格沉雄悲壯。其次是屈大均,是“嶺南三大家”之一。他自認為自己的屈原的后代,要像屈子那樣行事,詩歌多佳作。
同時代的著名詩人還有:屈事清人的錢謙益、吳偉業和侯方域等。前二人乃清初詩壇的盟主,他們與龔鼎孳合稱為“江左三大家”。由于飽經憂患,他們也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作。
在后階段(約40年)中,施潤章、宋琬、王士禛和朱彝尊等人,是詩壇上最孚眾望的詩人。他們生于明代,活動于清朝。民族氣節之情已淡,作品情調與“遺民詩”有很大不同,卻有不少反映人民疾苦和某些社會風貌的佳作。另外,還有一個清代學宋詩成就最大的重要詩人查慎行。
王士禛,在錢、吳之后成為此時最著名的詩人、詩壇領袖,其影響甚大。在詩歌創作上,倡導“神韻說”。所謂“神韻”,就是詩歌境界以清遠為佳,語言以含蓄最好,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詩為最高境界。他的這種主張,實際上是唐人王、孟、韋、柳詩風的繼承,并無新的發明,但其成就有所超越。清初詩壇,從顧炎武到王士禛,使人看到了清代詩風從現實主義到形式主義的轉變。
(二)清代中葉詩壇的爭奇斗巧。這個時期正處于“康乾盛世”。文壇上流派紛呈,表現得異常繁榮。除了清初王士禛“神韻派”繼續有影響之外,又涌現了若干新流派。如沈德潛的“格調派”、袁枚的“性靈派”和翁方綱的“肌理派”等全國性派別;此外,還有地域性的各流派,如河朔詩派、嶺南詩派、虞山詩派和常州詩派等等。在眾多詩派中,力量最大、成績最著和影響最深遠的是性靈詩派。以下簡述各主要詩派的情況:
①性靈詩派。其核心人物是袁枚,因別號“隨園”,故又稱此派為“隨園派”。其中排為第二、第三號人物是趙翼和張問陶。其成員,大多是布衣寒士和平民女子,屬于市民階層,生活于江南城鎮,思想比較通達,多性靈感悟,遂獨樹一幟為“性靈派”。
袁枚思想開放,敢于沖擊崇古、泥古觀點,表現甚為活躍。在學術上反對漢學(考據),反對宋學(理學);在文學上特別批判“格調說”,又譏剌“學問詩”;對于“神韻說”,也有非議,認為朦朧隱約的“神韻”,是脫離“真性情”的假詩,大力提倡詩歌寫“性情遭際”和個人靈感。他擅長近體詩,尤工七律。由于注重一時之“靈感”,憑“一點靈犀”去寫詩,其詩大都是一些生活瑣事,缺乏重大社會內容。但也有論者認為性靈派詩學理論和創作實踐,最接近詩歌的本質,并基本符合古典詩歌的發展規律。所以,其影響深遠,播于海內外。
袁枚與趙翼、蔣仕銓,并稱為“乾隆三大家”,而趙翼是史學家寫詩,特別重視發展觀點;蔣仕銓詩歌骨力堅蒼,不為“性靈說”所囿,他們的風格也不完全相同。
②格調詩派。在康熙晚期到乾隆中期,占據詩壇主導地位的是沈德潛的“格調說”。他是清朝重臣,作詩十分重視“格調”,認為“詩貴性情,亦須論法”。這就是說,寫詩在內容上,“一切歸于溫柔敦厚”;在態度上“中正平和”,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在方法上,講究格律,要學古法,重比興,重婉陳,不“發露”,提倡古體學漢魏,近體學盛唐。這是一種正統派理論,從中可以看到一點明代前后七子的影子,實為“乾康盛世”的產物。
沈德潛以詩論和選家名世?!豆旁娫础泛吞?、宋、元、明、清等幾代的“詩歌別裁”,都是經他選編的。但他的詩歌成就并不大,缺乏生動性創作。傳世之作中比較受人注意的是反映人民疾苦的一些作品,如組詩《晚秋雜興》、《夏日述感》和《刈麥行》等。
同時,還有浙江錢塘詩人厲鶚。他推重宋詩,著有《宋詩紀事》,自己創作風格幽峭妍秀。他是“宋詩派”浙派領袖。但他的詩論、詩格與沈德潛不合。
③肌理詩派。倡導“肌理說”是翁方綱。他原是精研經術,長于考證的學者,也是一位金石學家和書法家。但他喜歡賦詩屬文,還喜論詩,首創了“股理說”,最后成了乾嘉詩壇的領袖人物,代表了考據學派統治下的一個詩派,并影響著近代的宋詩運動。
所謂“肌理說”,翁方綱認為“義理之理,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翁著《老言集》)這就是說,作詩要把義理(思想)、文理(文詞結構)肌理(學問材料)三者統一起來就行了,不必高唱神韻,死守格調和多談性情。他的這個論調,實出于宋人,同“江西詩派”差不多。所以,他們作詩時,往往將經典考據學上的“以文說經,以經說文”的方法引入詩歌創作,其結果,就搞出了一些不大象藝術品的“學問詩”。于是,這個詩派的追隨者不眾,影響也不如沈、袁大。
與此同時,詩壇上還有一些“不落派”的卓然自立的詩人,如鄭燮、黃景臣和舒位等人,各自寫出一些有意義的詩歌佳作。乾嘉時期,詩壇人氣甚旺,除上述名家之外,應當留名詩史的還有不少。如:詩文兼勝的姚鼐、工于詠史的嚴遂成、格調秀雅的吳錫麒,詩中有畫的黎簡和奔放奇崛的洪亮吉,以及直抒胸臆的宋湘等。
(四)
欣欣向榮的清詞。別稱為“長短句”的我國詞的創作,自唐至宋,已達到了高峰。元代它同詩文一樣,不得不把統治寶座讓位于元曲。明代詞學雖有繼承,卻無發展,且日趨凋蔽,及至有清一代,它卻青春煥發,在文壇上斗艷爭奇,詞又是中興的新氣象。葉恭綽《全清詞鈔》,入選詞人達3196人,陳乃乾《清名家詞》初編,就刊印了著名詞人專集100種,其詞人之多,詞集之眾,大大超過了前代。
清詞發展分前期與后期兩個階段,即——
(一)前期詞壇一片繁榮。幾個為后世稱道的詞人,幾乎在清初即已成家立派。著名的有王夫之、屈大均、龔鼎孳和宋琬、尤侗等人,都是詩人兼詞家,都有專門詞集。吳偉業、王士禛的集子,在當世就已廣為傳誦。江南詞人陳維崧,是位多產詞家,達1600多首,集為《迦陵詞》專集,詞風豪放,接近蘇、辛,內容多為感舊之情和反映民生疾苦之作。由于他是江蘇宣興人,古名陽羨,稱其詞派為“陽羨派”。與陳同時,還有當行詞人納蘭性德。他以專門填詞名世,善用白描手法,直抒性情,自然流麗,詞風近似南唐后主。滿人佟世南、無錫顧貞觀等人,詞風也近容若(納蘭性德之字),比較著名。
此時更著名的是“浙西派”開山祖師朱彝尊。他是一位著名經學家,又是詩、文、詞兼勝的文學家,以詞的影響最大。他推崇南宋姜、張詞派的“清空”、“幽雅”詞風,以糾正元、明以來的“浮靡猥雜”的不良風氣,取得了重大成就,追隨者眾。其中有名的是李良言、厲鶚、沈岸登等,以厲鶚最有成就。
(二)后期詞壇詞學繼續發展興盛。這時出現了常州詞人張惠言和周濟為代表的“常州詞派”。它以自己的詞作理論與創作實績,取代了原浙派詞壇的統治地位,其影響超過浙派,直至近代。
盟主張惠言,官翰林院編修,專治《周易》和《儀禮》,是嘉慶間著名的經學家,也是善詞能文者。散文成就很高,與惲敬同為“湖陽派”之首。但他的詞名更大,編有《詞選》和《茗柯詞》等集子,因出身常州,故稱“常州派”。他倡導作詞要繼承與光大詩、騷比興之旨,要求詞寫得“深美閎約”。因此,他的詞多沉厚、少空靈,詞旨隱而不顯。
后繼之主要代表周濟,晚出張二十年,但其成就不遜于張,并成為“常州派”重要詞作理論家。他推重周邦彥,崇尚雅正,強調比興法,“非寄托不入”,詞作者應“見事多,識理透”,其詞“托意”要高。這些詞論,不僅對“陽羨派”的粗獷和“浙西派”的輕弱起了糾正作用,而且對近代詞的創作也有不小影響。其中的佼佼者有譚獻、王鵬運和朱孝臧等人。
不受常州派詞風約束而自成家門的詞人,也不在少數。其中聞名于時者都有詞集傳世。如廷紀的《憶云詞》、郭麐的《靈芬館詞》和進入近代的蔣春霖《水去樓詞》,以及龔自珍等。
綜觀清代詞壇,我國詞學確有“中興”之概,不論作家或者作品數量,都大大超過元、明兩代。但究其內里和發展趨向,其虛假繁榮,終于難掩詞之實質頹敗之勢,宋詞之盛恐已難繼矣,當然,中華詞學的真正“中興”,還待后世努力。
附圖八:
清 代 世 系 表
世數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廟號 | 太祖 | 太宗 | 世祖 | 圣祖 | 世宗 | 高宗 | 仨宗 | 宜宗 | 文宗 | 穆宗 | 德宗 | |
謚法 | 高(原謚武,康熙元年改謚:高)。 | 文 | 章 | 仁 | 憲 | 純 | 睿 | 成 | 顯 | 毅 | 景 | |
年 號 |
天命(本系尊稱,后相沿作 年號)。 |
天聰(本系尊稱,后相 沿作年號,十年四月改 國號為清,年號崇德)。 |
順治 | 康熙 | 雍正 | 乾隆 | 嘉慶 | 道光 | 咸豐 | 同治 | 光緒 | 宣統 |
享 國 |
兼并同種,三十三年而稱金 汗,并稱天命皇帝,又歷十 一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六十一年 | 十三年 | 六十年 (加禪位 后 太 上 皇 三 年 三天) |
二十三年 | 三十年 | 十一年 | 十三年 | 三十四年 | 三年退位 |
陵 名 |
福陵(與以上四祖并葬一 處,順治稱“永陵”)。 |
昭 陵 | 孝陵 | 景陵 | 泰陵 | 裕陵 | 昌陵 | 慕陵 | 定陵 | 惠陵 | 崇 陵 葬 于 民 國 二年 |
|
干 支 |
稱“天命”時,為明萬歷四十 四年丙辰至天啟六年丙寅。 |
自明天啟七年丁卯至 崇禎十六年癸未。 |
元年即崇禎 十七年甲 申 至十八年(順 治)辛丑 |
自壬寅 至壬寅 |
自癸卯 至乙卯 |
自丙辰 至癸卯 |
自丙辰 至庚辰 |
自辛巳 至庚戌 |
自辛亥 至辛酉 |
自壬戌 至甲戌 |
自乙亥 至戊申 |
自乙酉 至辛亥 |
御 名 |
努爾哈赤(明代作“奴兒哈 赤”) |
皇太極(亦作黃臺吉、 黃太極) |
福臨(不令天 下避諱) |
玄燁 | 胤禎 | 弘歷 | 顒琰 | 旻寧 | 奕詝 | 載淳 | 載湉 | 溥儀 |
即 位 |
起兵為二十五歲,稱“汗”為 五十八歲 |
三十六歲 | 六歲 | 八歲(十 三 歲 親 政,十六 歲掌權) |
四十五歲 | 二十五歲 | 二十七歲 | 三十九歲 | 二十歲 | 六歲 | 四歲 | 三歲 |
崩年 | 六十八歲 | 五十二歲 | 二十四歲 | 六十九歲 | 五十八歲 | 八十九歲 | 六十一歲 | 六十九歲 | 三十歲 | 十九歲 | 三十八歲 | 六歲退位 |
備 注 |
在開聰間,本不知有謚,九年 明叛將許世昌奏請上謚,并 改先汗為先寶,始曰武。 |
清帝皆一建元,無改無 者,太宗建清國后實行 一建元。 |
崇禎甲 申吳 三桂引清兵 入關,五月攝 政王入京,十 月于北京即 中國帝位。 |
傳位仁 宗年八 十六歲, (嘉慶四 年 正 月 初三崩) |
卒于七 月十七 日 |
太后垂 簾,初定 祺祥,后 改為 同 治,始即 位(十月 初 九 日)。 |
在辛亥 革命中 遜位 |
上一篇:《清近代詞》鑒賞
下一篇:《兩宋詞·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