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蘇軾·水龍吟》蘇 軾
蘇 軾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①
似花還似非花②,也無人惜從教墜③。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④。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⑤。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注釋 ①章質夫;蘇軾好友,名楶,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北宋名將,謚莊簡。所作《水龍吟》詠楊花,是傳頌一時的名作。見第326頁。②非花:白居易《花非花》詞有“花非花,霧非霧”之語吟詠女性。③從:任憑。④“夢隨”三句:化用唐金昌緒《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⑤難綴:難以聯結生長、難以點綴(西園),即花兒凋謝零落。⑥“春色”三句:葉清臣《賀圣朝》:“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蘇詞從此演化而來。
柳陰仕女圖 【清】 倪田
鑒賞 這首詞作于元豐四年(1081)春,蘇軾在黃州。這是一首次韻作品。由于事先規定了韻腳字,次韻之詞要做到聲韻和諧非常難。此外次韻詞詞意上既不能照抄原詞,又不能脫離太遠,所以很不容易寫好。但蘇軾這首詞卻是公認的上上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說:“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原唱而似和韻。”又說:“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為最工。”前人大多認為,蘇軾的和詞在音韻和諧、詞意深婉上都超過章詞,但也有許多詞評家認為兩者不相上下,各有優點。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認為章詞更加優秀。蘇軾在《與章質夫》(《蘇軾文集》卷五五)一文中有“《柳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詞?本不敢繼作……”云云,盛贊章詞,覺得它是一首后無來者的絕作,這當然有一點自謙的意思,不過至少可以肯定,章詞本身在描摹楊花的形、神上,的確非常出色。
首句“似花還似非花”,出手不凡,劉熙載《藝概·詞曲概》稱之為“可作全詞評語,蓋不離不即也”。正因為章詞實寫楊花,已經曲盡其妙,所以蘇軾要寫出新意,必須化實為虛。這一虛筆作為總起,已經為下文的想象、比喻、隱喻等作了充分的鋪墊。“也無人惜”句暫把詞意轉到實寫楊花上來,但一個“惜”字加入了濃重的感情色彩,而“墜”字更領起下面“拋家”三句。把楊花的墜落寫成“拋家”,已經開始進入了以物寫人的隱喻階段,“無情有思”一語則把這種隱喻點破。接下來六句便接續“有思”二字,具體寫離別之人和所思之事。其中“縈損”三句仍寫楊花,但同時也是寫看花之人,實際上又是在借花喻人。總之這三句中,物和人已經不能區分了。“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這些描寫既能指花,也能指人,且個個曲盡神形,何其巧妙! 至“夢隨”三句,楊花的實際形象開始減退,人的形象開始占主導。這三句化用前人詩意,但完全不露痕跡,工穩、貼切、自然。
下闋進入議論,楊花的形象和離人的形象都淡出,作者的形象(或者說另一個看花人)開始進入,但是這個形象又似乎并不能與楊花、離人完全區別開。實際上,由于蘇軾所寫的是一種人生的普遍憂愁,這種憂愁又強烈地影響著外在景物,所以這里的幾個形象都是無法區分的,它們可以是楊花,可以是蘇軾,可以是章質夫,也可以是任何一個離人。“不恨”三句正話反說,實際上還是寫“恨”,“恨”的內容是時間的無情流逝和春意的老去。正因為“恨”春去,所以要尋“遺蹤”,也就有了接下來的“曉來”三句。“浮萍”無根,隨水而流,象征人生的漂泊無定,也是象征所思之人的遠離。“春色三分”三句又接浮萍來寫,“三分”柳絮,“二分”落于塵土,呼應上闋的“傍路”二字;“一分”落于流水,化為浮萍。呼應前文的“萍碎”二字。但柳絮不論落于何處,都說明春色已經散去,所懷之人已經離去。此時此刻,才有“細看”三句的以淚惜春,以淚懷人。
全詞語意環環相扣,惜春思人緊密結合,文思一貫,幾無縫隙。從嚴整的結構可以看出,作者必然花了很大的心思在構思之上,整首詞完全當得起一個“工”字。
實際上,這首詞也承載著蘇軾許多的感慨。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心中自然有愁怨,但因怕再受人誹謗而不敢表達出來。這段日子里,他曾許久不作詩詞。章質夫作為他的好友寫信勸慰他,讓他要謹慎,并要求唱和,所以蘇軾才寫了這首詞。蘇軾在給章質夫的信里說:“承喻慎靜以處優患。非心愛我之深,何以及此,謹置之座右也……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寫了詞給章質夫,又請求他不要給別人看,可見當時蘇軾的處境和心情。他一方面想壓抑自己的憂憤,可是又不能完全壓抑住,所以在這首詞里,或隱或顯,我們總能看到一個憂傷、悲憤的影子。
關于楊花落水化成浮萍的說法,蘇軾曾在詞下注解道“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但后代有許多人批評蘇軾是錯的;我們現在也根據所謂的科學道理來指出蘇軾所說的現象是不合生物規律的,肯定是錯的。蘇軾誠然是錯了,但嚴謹的他斷不會憑空捏造一個現象,是什么原因讓他誤解了呢?宋姚寬《西溪叢話》說:“楊、柳二種……子為飛絮,今絮中有小青子,著水、泥、沙灘上,即生小青牙,乃柳之苗也。東坡謂絮化為浮萍,誤矣。”這樣的解釋就比較可信了。(姚蘇杰)
集評 明·張綎:“質夫建功戎馬,亦人豪也。 此詞詠楊花,形容曲盡,工于鉛槧之士萬不能及。 東坡復書云:‘柳花詞絕妙,使來者何以措詞。’然坡翁和……殆若禁體詩,然亦可謂妙絕矣,何謂無所措詞呼?”(《草堂詩馀后集別錄》)
清·黃蘇:“首四句是寫楊花形態:‘縈損’以下六句,是寫望楊花之人之情緒。二闋用議論,情景交融,筆墨入化,有神無跡矣。”(《蓼園詞選》)
鏈接 次韻。又叫步韻,是詩詞唱和的四種形式之一。詩詞唱和的四種形式是:和詩;用韻;依韻;次韻。“和詩”除了詩意要關聯外,沒有韻上的要求。“用韻”則要求用與原作同一韻部的字作為韻腳。“依韻”不但要求與原作所壓之韻部相同,而且要求韻腳字也要相同,但各個韻腳的次序可變。“次韻”則要求用完全相同的韻字,并且次序也要相同。由于事先規定了韻腳字,次韻之詞要做到聲韻和諧就非常難。此外次韻詞詞意上即不能照抄原詞,又不能脫離太遠,所以很不容易寫好。寫得最成功的次韻詞就是蘇軾的這首《水龍吟》。
上一篇:《兩宋詞·章楶·水龍吟》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陳德武·水龍吟》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