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舜欽《無錫惠山寺》原文與賞析
蘇舜欽
古寺名傳唐相詩,三伏奔迸予何之?
青山相照翠會合,殿閣對起涼參差。
清泉絕無一塵染,長松自是拔俗姿。
二邊羌胡日斗格,釋子晏坐殊不知。
作者蘇舜欽 (1008—1048),字子美,原籍梓州銅山 (今四川中江),遷居開封。少有大志,文才富贍,被范仲淹推薦為集賢校理、監進奏院。后為保守派所誣陷,被免職除名,退居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日益讀書,大涵肆于六經,而時發其憤悶于歌詩” (歐陽修《湖州長史蘇君墓志銘》)。這首七律是他晚年定居蘇州后游覽無錫惠山寺時寫的。
首聯以敘事起:“古寺名傳唐相詩,三伏奔迸予何之?”唐相,指中唐詩人李紳,他曾任尚書左仆射,惠山有“李相讀書處”; 他的名字因那首家喻戶曉的《憫農》詩而廣為流傳。李在惠山游覽時,曾寫過《重到惠山》、《別石泉》、《憶題惠山寺書堂》等詩。可見李紳跟惠山寺的關系極為密切。所以當蘇舜欽于三伏酷暑想找一個清涼去處而來到惠山寺時,自然想起了“唐相詩”。
第二聯承接首聯而一句寫山、一句寫寺:“青山相照翠會合,殿閣對起涼參差。”惠山南麓有座小丘叫青山。這里以“青山”泛指惠山。樹木蔥蘢蒼翠的惠山,將寺廟合抱起來。惠山寺佛殿崢嶸,參差錯落,清涼無比。如果說這兩句主要是寫景的話,那么第三聯則在寫景中抒發了自己超塵脫俗的情懷。
“清泉絕無一塵染”,這既是寫實景,又是詩人磊落襟懷的寫照。李紳《別石泉》詩小序曰:“在惠山寺松竹之下,甘爽,乃人間靈液,清澄鑒肌骨,含漱開神慮”。這汩汩不竭、一塵不染的清泉,凈化了人的心靈,成了作者純潔性靈的物化外露。“長松自是拔俗姿”,句中的蘊含則更為豐富、醒豁! 自從孔子說過“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名言后,松柏這一形象便成了節操堅貞、卓然拔俗的象征。“建安七子”之一劉楨寫過“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贈從弟》) 的詩句,陶淵明也寫過:“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飲酒》其八) 的詩句。蘇舜欽仕途困頓,遭受迫害,削職閑居,但他像清泉一樣潔身自好,不與濁世同流合污; 像青松一樣傲骨嶙峋,英姿拔俗。這兩句充滿了濃厚的感情色彩和動人的人格力量,乃一篇之警策。
最后抒發了自己對國事的憂慮心情。“二邊羌胡日斗格”,詩人雖然不在其位,但仍然念念不忘國家的安危,對邊疆烽火不熄、斗格不止的狀況極為關切,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末句“釋子晏坐殊不知,”釋子,指僧徒。因出家人均舍本姓,隨佛祖釋迦姓,故稱釋子。這句可以解釋為,釋子們整日閑坐清靜無為,殊不知邊事之嚴峻。也可以解釋為,與世無心的釋子們殊不知詩人此時記掛國事之心情。
在一首短短八句的紀游詩中,寫景抒懷,憂國憂民,內容豐富,含義深刻,這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上一篇:王士禎《新灘(二首)》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楊萬里《曉出凈慈送林子方》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