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惠州市井寥落2,然猶日殺一羊,不敢與仕者爭3。買時,囑屠者買其脊骨耳。骨間亦有微肉,熟煮熱漉出4。不乘熱出,則抱水不干。漬酒中,點薄鹽炙微燋食之5。終日抉剔,得銖兩于肯綮之間6,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數日輒一食7,甚覺有補。子由三年食堂庖8,所食芻豢9,沒齒而不得骨10,豈復知此味乎?戲書此紙遺之11,雖戲語,實可施用也。然此說行,則眾狗不悅矣。
1子由弟:即蘇轍。字子由。2市井:市場。寥落:蕭條冷清。3仕者:官宦之家。4漉:濾干。5炙(zhi):烤。燋:通“焦”。6銖兩: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比喻極輕微的分量。肯綮(qi):筋骨結合的地方。7率:大概。8堂庖:指富貴大戶的廚房。9芻豢:泛指家畜。10沒齒:一輩子。11遺(wei):贈。
【析點】 蘇軾在貶所惠州寫給弟弟的這封短簡,寫生活瑣細,信手拈來,自然為文,絕無藻飾。雖然滿紙諧語戲言,卻深刻突現出一顆歷經磨難而曠放豁達、極富生活情趣的心靈。讀來親切有味,感人至深。
作者不惜筆墨地詳致描述了羊脊骨的吃法以及自己的欣喜之情后,戲問“沒齒而不得骨”的子由“豈復知此味乎”,寫法極妙。作者實質上通過食肉與吃骨的不同味道的比較,揭示出生活亦復如此:不同的生活方式會有不同的生活樂趣,而關鍵則是要善于發現其中的樂趣。這一認識反映了他對人生思考的獨特視角,從中不難看出身處逆境的坡公履險如夷、隨遇而安的文化性格以及他富有情趣、能夠化俗為雅。從纖芥瑣細中感悟生活美的藝術特征。
末句戲謔之語乍讀令人噴飯,細思之,東坡實是把艱苦的生活條件喻作與狗爭食的境地,更加深刻地反襯出作者在困境中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多用雅謔乃蘇軾隨筆的一大特色。由于作者把諧趣當作了迎戰厄運的精神武器,笑對人生中便時時閃爍出智慧的光芒,這就使他的諧趣具有了哲理和情感的深度,而不同于一般的幽默,更絕緣于淺薄的油滑。后世諸多小品作家追隨蘇軾風格卻缺乏蘇軾那深致的情感內蘊,終難企及坡公卓然不群,獨具風神的高度
上一篇:《與周減齋先生》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與安子介》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