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章楶·水龍吟》章 楶
章 楶
燕忙鶯懶花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點畫青林,誰道全無才思①。閑趁游絲②,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③,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蘭帳玉人睡覺④,怪春衣、雪沾瓊綴⑤。繡床旋滿,香球無數⑥,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⑦,魚吹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游蕩⑧,有盈盈淚。
花鳥蟲魚圖之小石潭意 【清】 金明 上海博物館藏
注釋 ①點畫:畫家作畫的一種技法,此處用作泛指。“誰道”句:反用唐韓愈《晚春》“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句詩意。②趁:隨著。③傍(bàng):貼近,依附。④覺(jué):醒。⑤瓊:詩詞中常以比喻色澤晶瑩如瓊之物。此喻柳花。⑥旋:隨即。香球:本指香料制成供拋擲玩弄的球。此處狀柳花聚結貌。⑦“時見”兩句:化用唐杜甫《獨酌》“仰蜂黏落絮”句。⑧“望章臺”兩句:典出《漢書·張敞傳》:“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臺街,使御吏驅,自以便面拊馬。”章臺街為漢長安城內一繁華街道,此處借以代指冶游于花街柳巷。杳(yǎo),不見蹤影。
鑒賞 這是一首詠絮以寫閨怨的詞篇,作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深獲蘇軾激賞,得其屬和,并與帖云:“柳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辭。本不敢繼作,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與章質夫三首》)時人皆推為絕唱,可見其精湛。
開篇起句借燕、鶯、花三者于同一節令的各自狀態——忙于筑巢、懶于啼唱、殘于韶艷兼合點出當前的暮春時分,以此為全詞背景,繼而點出本題對象——柳花,在場景中紛紛蕩落,“飄”狀左右不定,“墜”明由上而下,則一時間滿天參差交錯。白雪紛紛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風起。雪也絮,絮也雪。蒼青翠林前,這點點輕白的曼舞飛揚宛然為之作畫,由此遂就韓愈對楊花的“全無才思”之詠表達異議,這“誰道”二字背后,一言點畫后景象之美,二言點畫者柳絮有心。杜甫《白絲行》曰:“落絮游絲亦有情。”一個“趁”字,點破了楊花與游絲間的有意碰上、繚糾與隨乘,相伴飛度圍墻悄入內庭,院“深”明其邃僻、日“長”明其向晚、門“閉”明其蕭寥。天外來客,滿懷好奇正欲探究的一眾絮絲為終日不卷的珠簾御阻,雜亂無序地紛然沾附其上轉瞬遍滿,凝聚累積的逐漸微沉,眼看便要脫離落地,驀地一陣風來又被托起。由“散”至“漫”到“垂垂”再到“欲下”,均存在著點滴時間的過渡,亦是絮絲各個時刻的不同狀態。“散”謂其飛勢,是將傍未傍之際;“漫”謂其布局,是初傍再傍之況;“垂垂”謂其重量,是累傍復傍之果;“欲下”謂其蓄勢,是將落未落之刻。這“傍珠簾散漫”數語歷來為詞評家所稱道,宋黃昇謂其“形容盡矣”(《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其中“風扶起”一句,明卓人月以為“欲活”(《古今詞統》)。
下片將畫面轉入蘭帳內剛睡醒的美人神態,看似突兀,實則出于“日長門閉”與“風扶起”的伏筆。春衣上皓雪瑩玉般的沾飾,正是“垂垂欲下”卻為風扶托打散而因緣巧合得以飄散入帳的絮絲,著一“怪”字,則體現了這一身的絮絲在美人心中無疑是出乎意料的闖入者。風未止,絮還飄,旋即便已滿鋪繡床,卷成了無數香球。然而滾動之間,柔弱無物的它們總是圓碎不定,時時變樣。此“繡床”三句與前“珠簾”四句均被俞陛云稱許為“賦本題極體物瀏亮之能”(《唐五代兩宋詞選釋》)。然看在別有懷抱的傷心人眼里,登時被勾起哀思愁緒,這“圓”與“碎”便像是喜相逢的圓鏡與苦相思的破鏡,“才”與“卻”則儼如終償所愿與轉眼成空。想起深心念茲在茲的彼人,美人禁不住絮絲之邀步出閨閣,抬望垂首,卻滿是楊花柳絮。但為花粉,空中落絮有蜜蜂仰迎黏貼;誤作食物,水里落絮有群魚吞吐若吹。于是凝眸遠盼,望斷天際看不著那彼人正流連游冶的繁華章臺,反是簾內聚滿盈盈之淚,卻分不清是眶內的濕潤,是飄蕩的柳絮,抑或二者兼是。
宋朱弁謂本詞“命意用筆,清麗可喜”(《曲洧舊聞》)。作者詠柳絮,凡“飄”“輕”“飛”“點”“扶”等字均極狀其柔弱輕逸,“閑”“趁”“散”“漫”等字極狀其自在隨意,“雪”“瓊”“球”“圓”“碎”“粉”等字則極狀其變幻多姿,“正堤”“青林”“深院”“珠簾”“繡床”等字又喻其無處不到,在物象的把捉刻畫上實可謂窮極工巧、細膩入微而又新穎別致,朱弁因稱之“有織繡工夫”,然無論柳絮、蜂兒、魚、風,均處處見情,委婉含蓄,脈脈纏綿,雖詠物而不拘泥于物,形態神韻、賦物言情、人物關合,一時若即若離,一時合而為一,確實不負其“絕唱”之名。(郭思韻)
集評 宋·魏慶之:“章質夫詠楊花詞,東坡和之。晁叔用以為東坡如毛嬙西施,凈洗腳面,與天下婦人斗好,質夫豈可比,是則然矣。余以為質夫詞中,所謂‘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亦可謂曲盡楊花妙處。東坡所和雖高,恐未能及。詩人議論不公如此耳。”(《詩人玉屑》卷二一)
清·許昂霄:“(東坡)《水龍吟》與原作均是絕唱,不容妄為軒輊。”(《詞綜偶評》)
鏈接《水龍吟》詞牌。《水龍吟》詞牌最早見于柳永的《詠梅》詞(此詞不見于今本《樂章集》,見錄于《歷代詩馀》卷七四),隨后出現的即為蘇軾和章質夫唱和楊花的詞作。《水龍吟》又名《豐年瑞》《鼓笛慢》《龍吟曲》《小樓連苑》《莊椿歲》。雙調,一百零二字,仄韻。該詞牌聲調激越,蘇軾、辛棄疾等人尤愛使用。
上一篇:《兩宋詞·朱敦儒·水調歌頭》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蘇軾·水龍吟》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