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宋五代詞·敦煌曲子詞·天仙子》敦煌曲子詞
敦煌曲子詞
鶯語啼時三月半。煙蘸柳條金線亂①。五陵原上有仙娥②,攜歌扇。香爛漫。留住九華云一片③。犀玉滿頭花滿面④。負妾一雙偷淚眼⑤。淚珠若得似珍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紅絲應百萬⑥。
注釋 ①煙蘸:煙霧繚繞。金線:在詞中比喻剛冒出嫩黃色葉芽的柳條。②五陵原:渭水北岸的五座漢陵:漢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③“留住”一句:化用秦青的典故,典出《列子·湯問》:“(秦青)餞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云霄。”九華:漢代宮殿,據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一:“漢掖庭有月影臺、云光殿、九華殿……皆繁華窈窕之所棲宿焉。”④犀玉:犀牛角和碧玉做成的首飾。⑤偷淚眼:暗自流淚哭泣。⑥“淚珠”四句:典出晉張華《博物志》:“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
洛神賦圖(局部) 【晉】顧愷之 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據《全唐五代詞》所載,現存最早的《天仙子》詞是敦煌曲子詞集《云謠集》所載兩首:《天仙子》(鶯語啼時三月半)和《天仙子》(燕語鶯啼驚教夢)。接下來是唐代皇甫松《天仙子》兩首、韋莊《天仙子》五首和五代和凝《天仙子》兩首等。王國維《敦煌發見唐朝之通俗詩及通俗小說》贊曰:“此一首情詞婉轉深刻,不讓溫飛卿、韋端己,當是文人之筆。其余諸章,語頗質俚,殆當時歌唱腳本也。”(《東方雜志》第十七卷第八號)
詞作開首交代了時間,此時正值春暖花開、鶯歌燕語的三月中旬,如金絲般隨風亂舞的柳條在陣陣煙霧的繚繞之下,顯得朦朧而讓人迷醉。在這樣的外在環境之下,透過紛擾的塵世,撥開眼前的迷霧,詞人看到的是五陵原亭亭玉立的仙娥,她手中拿著一把扇子,逶迤著曼妙的身姿,亦歌亦舞。隨著仙女的舞動,她身上飄散開來的香氣蔓延不絕,飄向四方,使得從九華仙山上飄來的云朵都為之停下了西去的腳步,在此駐足。詞作下片寫人,“犀玉滿頭花滿面”是描寫女子的裝束。“負妾一雙偷淚眼”,則道出了女子哀傷幽怨的心情,為下文描述眼淚之多的“串向紅絲應百萬”作了鋪墊。一個“偷”字道盡女子心中之苦,她的心酸不愿讓外人知曉,于是只能偷偷地抹眼淚,將苦往肚里吞。淚珠如果可以像珍珠一樣拈不散的話,用紅絲串起來應該有百萬顆了。詞中出現了“五陵原”和“九華”兩個特殊意象。“五陵原”是以西漢王朝設立的五個陵邑而得名的,位于關中平原中部偏北的咸陽原上,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先秦、秦漢以及隋唐時期一直發揮著“強本弱枝”的重要作用,并長期成為我國古代政治、軍事和思想文化的中心,且形成了一個獨特的人文地理區域,在我國古代文明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五陵原地區出現過諸如田千秋、馬援、豆融等重要歷史人物,也培養了董仲舒、孔安國、班固、司馬相如等著名文化人物;而且數不盡的都城宮殿、陵邑墓葬像天上的繁星一樣散布于此。仙娥在這里出現絕非偶然,只有作為風水寶地的五陵原才會讓超凡脫俗的仙子在此現身。“九華”即“九華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藏菩薩道場。早在南朝時,此山由于奇秀、高出云表,就已廣為人知。唐朝天寶年間,大詩人李白更是多次游歷九華山,寫下了“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的溢美之辭。唐開元末,新羅和尚地藏來到九華,苦心修煉數十載,圓寂后肉身三年不腐,僧眾認定為“地藏菩薩靈跡示現”,建肉身塔以供奉,九華山因此成為地藏菩薩的道場。按照常理,九華山上的云由于佛門的凈化,也應早已修煉成為超越了七情六欲、凡塵俗世紛擾的靈云,然而,當它西行飄過五陵原時,還是逃脫不了被仙娥爛漫香氣吸引的命運,駐足停留了下來。詞人以人間寶地之俗世繁華動搖了不食人間煙火的方外之物這一情境,暗藏了對人間生活之美好的贊美之情,因而詞作上片具有很高的文人詞之修養,而下片卻不然。王國維于一九二○年見此辭,評曰:“此詞雖因葉韻相同,內容又近,而認為雙疊之調,在遣辭方面上下片各有一境:上片一氣呵成,‘仙娥’已翩翩于紙上,筆致融渾,使下片‘其實難副’。下片‘負妾’者乃人,非物,接在‘花’與‘玉’下,如何融貫? 故疑‘犀玉’句非原文。且以花玉堆砌頭面,成何美質,尚堪駐九華之云不飛歟?”(引自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卷一)因而此詞上下片是否為一人所作,還有待考證。(楊昇華)
鏈接 五代樓閣式磚塔的典范——雷峰塔。雷峰塔始建于五代十國末,據塔基遺址磚穴中發現的板刻印刷《陀羅尼經》中的題記“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王錢俶敕造。此經八萬四千卷舍入西關磚塔,永充供養。乙亥八月日紀”可知,雷峰塔始建于宋太祖開寶八年(975)。雷峰塔和蘇州虎丘塔都是五代時期八角形樓閣式磚塔的杰構,它們都反映了唐代正方形樓閣式塔向宋代八角形樓閣寶塔的演進。雷峰塔位于杭州夕照山,在西湖畔屹立了近千年,北臨西湖,與寶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遙相呼應。“雷峰夕照”曾是杭州西湖勝景之一,但雷峰塔在1924年倒塌,“雷峰夕照”的美景也不復存在。
上一篇:《唐宋五代詞·和凝·天仙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張先·天仙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