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宋五代詞·和凝·天仙子》和 凝
和 凝
洞口春紅飛簌簌①。仙子含愁眉黛綠②。阮郎何事不歸來③,懶燒金,慵篆玉④。流水桃花空斷續。
注釋 ①春紅:春日綻放的鮮花。李煜《相見歡》詞:“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簌簌:花、葉等輕盈飄落的樣子。元稹《連昌宮詞》:“又有墻頭千葉桃,風動落花紅簌簌。”②眉黛綠:古代女子用青黛描畫眉毛,故稱“眉翠”,又叫“翠黛”“眉黛”。③阮郎歸:用劉晨、阮肇遇仙典故,詳本詞鑒賞部分。劉、阮遇仙之處,有一棵桃樹,“大有子實,而絕巖邃澗”。④慵:慵懶。燒金:指道教中煉丹術。篆玉:指道教中的符箓。
鑒賞 這首詞“詠天臺神女事,就題發揮”(華鐘彥《花間集注》卷六)。據南朝宋劉義慶在《幽明錄》記載:東漢明帝時,浙江剡縣人劉晨、阮肇共入天臺山采藥,迷不得返,經十余日,饑餒殆死,遙望山上有一桃樹,登山啖桃,饑止體充。正當此時,他們在山溪邊遇見兩位美貌仙女,待他們如舊相識,并邀至家中以夫君禮待,留半年。山中氣候草木常青,百鳥啼鳴,更使二人懷鄉念家,歸思甚苦。仙女遂相送,指示還路。既還,親舊零落,邑屋改異,子孫已歷七代。此詞正是描寫劉晨、阮肇二人下山歸去后,仙子對二人的相思之情,是對此故事的延續,不可不謂之構思巧妙。
和凝共有兩首《天仙子》,此為第二首,是承接第一首而來。此詞首句“洞口春紅飛簌簌”描繪了一個蕭瑟凄清的場景,此時的桃花洞口是落花滿地,如此衰頹之景首先就為周圍的環境涂上了一層迷離的色彩,亦營造了令人愁絕的氣氛。“洞口”與第一首詞中的“桃花洞”相對。看到這滿地的殘紅,“仙子含愁眉黛綠”,由于劉晨、阮肇二人不歸,仙子本就憂心煩惱,看到如此衰頹之景,豈不悲乎? 眉眼之間不禁滿是愁情。“阮郎何事不歸來”一句既點明了“仙子含愁眉黛綠”的原因,更是本詞的重心所在。是不愿歸來?或是無法歸來?我們無法臆測,但自古以來,仙凡相戀為天理不容,所以劉晨、阮肇二人應是無法歸來。仙子亦知相聚已無可能,但還是抱有一點幻想,希望他日可以重聚,所以一直站在洞口癡癡地等待情郎的歸來。“懶燒金,慵篆玉”,因為情郎不歸,仙子無心“燒金”“篆玉”,由此可看出仙子對劉晨、阮肇二人的相思之深。最后一句“流水桃花空斷續”暗示了他們的結局,不管他們如何相愛卻不能相守一起。“流水”“桃花”正是仙子與劉晨、阮肇二人相遇相知的地方,如今溪水仍在流動,桃花依舊是滿樹的繁華,見此情景,又怎能不追憶往事?然而景色依舊,物是人非,相愛的人如今不知在何方,又怎能不傷感?“空”一字既點明了他們是無法相聚的,又暗示了往事回首已成空,一切都不復存在了。
此詞貴在含蓄蘊藉,不明說仙子對劉晨,阮肇二人的相思之情,而是通過對仙子日常行為的描寫來暗示仙子對二人的思慕之意。俞陛云認為此詞是“花雨霏紅,愁眉鎖綠,年年流水依然,奈阮郎不返。寫閨思托之仙子,不作喁喁爾汝語,乃詞格之高”(《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吾不予茍同。自古寫劉晨、阮肇二人天臺遇仙子故事的詩詞人眾多,如韋莊的《天仙子》“金似衣裳玉似身,眼如秋水鬢如云。霞裙月帔一群群。來洞口,望煙分,劉阮不歸春日曛”、皇甫松《天仙子》“晴野鷺鷥飛一只,水葓花發秋江碧。劉郎此日別天仙,登綺席,淚珠滴,十二晚峰青歷歷”等,都是對此故事的描寫,曹唐更是以五首游仙詩《劉阮洞中遇仙子》《劉晨阮肇游天臺》《仙子送劉阮出洞》《仙子洞中有懷劉阮》《劉阮再到天臺不復見仙子》來描寫劉晨、阮肇二人與仙子的故事,而《天仙子》依調名本意就應是寫仙子的愛情故事的,所以和凝只是依詞調而寫,并不存在著俞陛云先生所認為的“閨思托之仙子”一說。(肖巧紅)
仕女圖 【清】潘振鏞
鏈接 詞牌《天仙子》。《天仙子》本為唐玄宗時教坊曲,后用為詞調。此調有單調、雙調二體。單調始于唐人,三十四字,六句,四仄韻;或五仄韻;或五平韻;或兩仄韻,三平韻。雙調六十八字,上下片各六句五仄韻。
《天仙子》的格律。關于《天仙子》的格律,一直以來,眾說紛紜。清舒夢蘭《白香詞譜》以張先詞《天仙子》(送春)為正格,雙調,六十八字,上下各五仄韻。而龍榆生《唐宋詞格律》中,分別以皇甫松三十四字的仄韻單調小令詞與張先詞為例,敘述了兩種不同格律。而《天仙子》調名本于劉晨、阮肇入天臺山故事,此事在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中有記載。
上一篇:《兩宋詞·吳文英·唐多令》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唐宋五代詞·敦煌曲子詞·天仙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