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趙藩·聞法夷據臺灣雞籠炮臺感慨有作》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象郡正愁甌脫壞,雞籠又失炮臺高。①
射潮往事空強弩,橫海威名盼大刀。②
和戰廟堂方水火,愁歌天地正風濤。③
棄儒請劍均無分,落日登樓首重搔。④
【注釋】 ①象郡:郡名,為秦時設置,治所在今廣西崇左縣境。甌脫:漢時匈奴語,意為邊界。后來泛指邊地。雞籠: 即基隆諧音的俗稱。②射潮: 傳說五代時有個吳越王錢镠,想構筑捍海塘,但怒潮洶涌,版筑不成,镠便造竹箭三千支,令水犀手駕起強弩射向潮水,迫使潮頭涌流西陵,于是奠基牢固海塘建成。橫海: 《史記》上說,漢代驃騎將軍霍去病,因攻破東越有功,被賜封為橫海將軍,威名大震海外。③廟堂: 指朝廷。④首重搔: 狠狠抓揉頭皮。
【鑒賞】 這首七律的前四句寫外患,飽含懷古感嘆; 后四句寫內憂,充溢憤慨愁思。全詩深沉蘊藉。
首聯,寫敵人入侵的消息頻傳,廣西邊境遭受帝國主義的殘酷破壞,臺灣的基隆炮臺又被法侵略軍的艦隊登陸占領。一個“愁” 字,使人憂心如焚; 繼而一個 “失”字,令人愴然淚下。“正愁”,已激蕩著憂國憂民之情,怎能再經“又失”的沖擊?詩人在這里明為敘所聞之事,實則抒愛國之情。此聯對仗工巧,詩意翻跌,為以下各聯作了鋪墊。
頷聯,作者憤慨國土淪亡,朝廷腐敗,不禁引發思古幽情,借古諷今,以古喻今地感嘆說: 英明的古代帝王,敢于以三千射手迫潮就范的膽氣和捍海雄心,在今天的統治者身上已消失了。像漢代名將霍去病那樣討伐東越的功臣還是有的,巡撫劉銘傳不是在奮擊侵略者嗎?廣大臺灣人民無不翹首盼望回歸祖國懷抱呵! 詩人不僅用典貼切,而且洗練緊湊,寓深刻思想于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語言之中,把古代故事娓娓道來,就好像針對現實情景發出嘆惜。這對當時的統治者是嘲諷,也是對照的一面鏡子; 對當時的抗戰官員來講,是贊頌也是鼓舞的歷史榜樣。
頸聯,筆鋒一轉,迸發出對內憂的呼喊: 朝廷主戰主和爭吵不休,舉棋不定,耽誤戰機,才導致山河破碎,人民陷于水深火熱呵! 怎能不使詩人 “愁歌”,怎能抑止詩人對滿目瘡痍、風濤侵襲的危亡擔憂呢?這一聯,如層漪疊浪,在作者愛國憂民的感情波瀾中奔瀉而出,凝聚展現于字里行間,很富于感染力。
尾聯,是全詩伴隨著憂國憂民主題而交織起伏的個人感慨,也是作者自我形象的重要特征。身居高位的官吏,眼看國破民窮卻一籌莫展,想投筆從戎,也受阻止而被斥責為不合時宜。想為民做點有益的事,但一切都化為泡影。難怪其在苦悶彷徨之余,不得不無可奈何地登樓看日落,不斷地抓搔頭皮而發泄內心的憤懣了。結聯沉郁頓挫,愴痛中有憤慨,閑情里含奮思,隱寓著對國事蜩螗的議論。緊扣以上三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抒情議事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涵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寫得鏗然作響,氣勢雄飛。
在這首詩里,作者的激情是深沉的,也是復雜的。它既是對清王朝唱的挽歌,又是對祖國的日益衰危所譜的悲愁曲。“愁” 字是此詩的核心: 首聯以愁邊愁炮臺失守開篇,就創造了強烈的藝術氣氛; 中間兩聯懷古論今是愁,寫外患內憂是愁; 頸聯結句 “愁歌天地正風濤”更是愁到了極點。
文章作者:萬寒俠
上一篇:愛國詩詞《陸嵩·金陵》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張巡·聞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