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diào)·殿前歡 登鳳凰臺
喬吉
鳳凰臺,金龍玉虎帝王宅,猿鶴只欠山人債,千古興懷。梧桐枯鳳不來,風(fēng)雷死龍何在,林泉老猿休怪。鎖魂楚甸,洗恨秦淮。
鳳凰臺在金陵(今南京)的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宋元嘉十四年(437)正月,有兩只鳳凰飛臨此山,當(dāng)時以為是祥瑞,就筑臺紀(jì)念,并且把山和臺都以鳳凰命名。這支曲子屬對景抒懷之作,意境幽深,文詞洗練,具有鮮明特色。
首句“鳳凰臺”三字,直截了當(dāng)?shù)攸c出題目,一下子把讀者帶到了可以縱覽古今的歷史窗口。“金龍玉虎帝王宅”,是對金陵盛跡的概括。金陵是三國吳以后的六朝古都,那時的漢族政權(quán)盡管偏安于江南,但長江天塹隔斷了戰(zhàn)爭烽火,半壁江山相對穩(wěn)定,金陵作為帝王虎踞龍盤之地,也是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的中心。
緊接著,作者筆鋒一轉(zhuǎn),寫出“猿鶴只欠山人債,千古興懷”二句,意在說明金陵的變化。昔日的風(fēng)凰臺成了山人隱居之地,這里猿鶴出沒,和山人結(jié)伴為友。寫山人與猿鶴為伍的恬淡生活,間接地說明了昔日金陵的帝業(yè)、六朝的繁華已隨著歲月的推移而消逝,這兩句構(gòu)成了此曲中第一個層次的對比,簡明地概括了朝代更迭、社會變遷的歷史,表現(xiàn)了作者的興亡之感。
“梧桐”三句是整個曲子的重點。作者用一組排比句描寫了鳳凰臺的現(xiàn)狀:梧桐枯死,鳳凰不再飛來;風(fēng)雷止息,神龍潛蹤,金陵王氣黯然;茂林凋敝,山泉干涸,猿鶴驚訝,隱居的山人在這里也住不下去了。僅十幾個字便繪出了一幅凄涼、死寂的圖畫。鳳凰臺從歷史的興盛、繁華到現(xiàn)實的衰敗冷落,構(gòu)成了此曲中第二個層次的對比。
曲的最后兩句,“鎖魂楚甸,洗恨秦淮”,是作者感情的直接抒發(fā)。那遼闊的楚地,常留下我憂傷的夢魂,那悠悠的秦淮河水,難洗去我的心頭之恨。一個“恨”字有千鈞之力,“恨”的內(nèi)容是什么,作者未明言,留下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余韻。
上一篇:雙調(diào)·殿前歡失題(九首之一)·貫云石|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雙調(diào)·殿前歡登江山第一樓·喬吉|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