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媭砧課誦圖》者, 不材拯官京師日之所作也。拯之官京師,姊劉在家,奉其老姑②, 不能來就弟養。今姑既歿矣,姊復寄食寧氏姊于廣州, 阻于遠行。拯自始官日, 蓄志南歸, 以迄于今,顛頓③荒忽,瑣屑自悲, 以不得遂其志。
念自七歲時先妣④歿, 遂來依姊氏。姊適新寡, 又喪其遺腹子,煢煢獨處。屋后小園數丈馀,嘉樹蔭之。樹陰有屋二椽, 姊攜拯居焉。拯十歲后就塾師學,朝出而暮歸。比夜, 則姊恒執女紅⑤, 篝一燈⑥,使拯讀其旁。夏苦熱,輟夜課。天黎明,輒呼拯起,持小幾就園樹下讀。樹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搗衣以為砧,一使拯坐而讀, 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時每朝入塾,所讀書乃熟于他童。或夜讀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勞⑦瘁死之狀,且曰:“汝今弗勉學,母氏地下戚矣!”拯哀懼,泣告姊, 后無復為此言。
嗚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十五六時, 猶能執一卷就姊氏讀, 日惴惴于悲思憂戚之中, 不敢稍自放逸。自二十后出門,行身居業, 日即荒怠⑧。念姊氏教不可忘,故為圖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讀姊氏之側, 庶免其墮棄之日深, 而終于無所成也。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為之圖者, 陳君名鑠, 為余丁酉同歲生⑨也。
( 《粵西五家文鈔》本《龍壁山房文集》)
注釋 ①媭(xu)——古時楚人稱姊為媭。②姑——婆母。③顛頓——顛沛困頓。④先妣——亡母。⑤女紅(gong)——同“女功”、“女工”,指舊時婦女所從事的紡織、刺繡、縫紉等。⑥篝一燈——把一個燈置于籠中。⑦劬勞——勞苦。⑧荒怠——縱逸怠惰。⑨同歲生——即同年生,古時科舉考試同榜登科者。
賞析 王拯少孤,家境貧寒,依“先妣及大姊日夜勤女紅”來維持生計,7歲,母親又去世,全賴其姊撫養教育他成人。他22歲中舉,26歲得中進士,英名早成,與其姊的苦心培育是分不開的。因此,王拯對其姊的感念之情也尤為深切,能奉養其姊以報其養育之恩一直是他的心愿,但由于種種原因,始終“不得遂其志”。遙想少時,姊氏為勉其學業, 日日督導左右,而今“行身居業,日即荒怠”,于是,就請同年生陳鑠作《媭砧課誦圖》以念姊氏之教,鞭策自己“以免墮棄”,并寄托對姊氏的深深思念。這篇序文就是題圖之作。
在這篇序中,作者介紹了小時與姊相依為命并受姊的撫養教育,點出“媭砧課誦”名稱的由來,表達了自己雖感念于心卻不能盡孝于姊前的苦惱;說明作此圖的目的是“自警”圖強,以不辜負姊姊對自己的殷殷期望。
以簡潔質樸的語言,平凡的小事刻畫人物展現綿邈的情思是本文的特點。王拯之姊的經歷在文中只寥寥幾句,拯7歲“先妣歿,遂來依姊氏。姊適新寡,又喪其遺腹子。”“奉其老姑,不能來就弟養”, “今姑既歿矣,姊復寄食寧氏姊于廣州”。在婦女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封建社會,一個弱女子,喪夫之痛,喪子之痛,這山一樣重的痛苦不僅她要扛起來,而且還要在沒有其他生活來源、只靠女紅過活的情況下獨力奉養婆母,撫育弟弟,辛苦可想而知。婆母去世了,又寄食于嫁到廣州寧家的另一姊處,雖然弟弟長大成人了,居京為官了, 卻“阻于遠行”,“不能來就弟養”,只好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內中的滋味是何等苦澀。在敘述中純用白描,而不施濃墨重彩,卻言簡意豐,語淡情深。廖廖幾筆,就勾勒出其姊悲苦、辛勞的一生及其善良,堅韌的品德。使人感傷,也令人欽佩。
文章在敘述其姊督促他求學上進時選取了三個平凡而典型的場景,也以極簡潔的文字予以描寫:一是夜課。“比夜,則姊恒執女紅,篝一燈,使拯讀其旁”。暗夜沉沉,一燈如豆,弟在燈下勤奮苦讀,姊執女紅陪伴在旁,慈母般的溫情溢滿小屋,二是晨讀。“天黎明,輒呼拯起,持小幾就園樹下讀”,至此引出樹根下的兩塊巨石, “一姊氏搗衣以為砧,一使拯坐而讀”,扣上文題“媭砧課誦”。姊氏捶衣,同時也在錘煉人才,雖然姊并無此匠心,但二者的巧合,使此二巨石有了警策之意,也浸注了為姊的一片愛弟之心與盼弟成才之念。三是泣告勸學,每當拯“夜讀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勞瘁死之狀,且曰:‘汝今弗勉學,母氏地下戚矣!”’。憂戚之言,哀哀之聲,宛然耳畔。
此文在對事情的追憶中,對時間作了詳盡的記錄,拯7歲來依姊氏,10歲就塾師學,十五六歲猶執一卷就姊氏讀,20歲后出門至30歲不敢忘姊之教,為圖自警,歲月悠悠,而弟對姊的恩德卻銘記在心,刻骨難忘。濃厚而綿密的親情、恩情,時間也無法隔斷,從此也可窺見其姊對弟十余年的嚴格督教和無微不至的關愛。
此文沒有絲毫的藻飾之詞,只以最簡樸的語言,平平寫來卻感人至深。王拯本是桐城派門下弟子,但桐城派重雅潔淡情致、為文板滯欠生動的弊端在王拯筆下卻不得見。他的文章清新雅潔,言簡情深。其師梅曾亮曾稱其“才力不可掩”(《龍壁山房文集·自序》)。此篇正是以淡淡語書濃濃情的佳作。
上一篇:《女神》序詩|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孫子兵法》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