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公習禪處,結構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群壑深。
夕陽照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凈,應知不染心。
此詩作于詩人漫游吳越時。“大禹寺”,在越州山陰 (今浙江紹興縣) 涂山南。
首二句描寫禪房的幽寂。“義公習禪處,結構依空林。” “結構”,營建房屋。“空林”,人跡罕至的山林。起句看似平淡,但詩人巧妙地以 “習禪”和 “空林”相對應,構成了一種“深林人不知”(王維詩)的空寂境界,淡中有味。同時,義公那獨居山林的寂靜禪趣也得到了充分體現,為全詩寫景勾畫了一個總體背景。
“戶外一峰秀,階前群壑深”著意表現禪房位置的高深。門外孤峰高聳,階前深壑縱橫,對仗工穩。“一峰秀”是遠景,“群壑深”是近景。從位置上來說,義公禪房俯視群壑,遙對遠峰,足見其高; 而階前群壑起伏,連綿縱橫,又見禪房之深。此二句景物交疊,氣象森閎,雄奇壯觀,層次感強。下二句“夕陽照雨足,空翠落庭陰”描寫雨后空山清幽之景。“雨足”,指雨水。黃昏時刻,驟雨初過,禪院一片靜寂,四周空林中雨滴點點,遠處青山蒼翠如染。天空烏云散盡,夕陽斜照,翠綠的山影靜靜地投印在庭院中,陰幽空靈,清爽怡人。這四句中,前兩句從靜的方面描寫禪院的幽寂高深,后二句從動的方面描寫禪院清凈爽潔。雖以寫景為主,但景中有人。佛陀告誡信徒們說:“修行人應該去寂靜的地方棲身”、“專心于精神的寧靜。” ( 《經集》第三章) 詩人集中筆墨描寫禪院的空寂清凈,正是映襯禪師那虛空寧靜的精神境界,為末二句作蓄勢。
末二句 “看取蓮花凈,應知不染心”巧用佛教的比喻贊美禪師虛空高爽的禪心。“蓮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歷來被佛教看重,視作圣花。“不染心”,活用禪宗六祖慧能偈語:“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壇經》)這兩句是說只要看到大禹寺院內那清凈的蓮花,就知道義公的心境也同這蓮花一樣清凈如洗,一塵不染。
全詩以突出 “清凈” 為主,由景清寫到心凈,層層遞進,相互照應,筆致疏淡,意境清遠,淡人心魄。
上一篇:禪詩《題元樸上人壁》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題孤山寺石榴花示諸僧眾》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