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宋五代詞·劉禹錫·瀟湘神》劉禹錫
劉禹錫
斑竹枝。斑竹枝①。淚痕點點寄相思。楚客欲聽瑤瑟怨②,瀟湘深夜月明時③。
注釋 ①斑竹枝:又名湘妃竹。傳說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在得知舜死后,追至湘江邊,臨風(fēng)灑淚,淚滴于竹上,竹有淚痕,遂名曰湘妃竹。晉張華《博物志》卷八:“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②楚客:流放楚地的異鄉(xiāng)客,詞中是劉禹錫的自比自況。瑤瑟怨:用瑤瑟彈奏出的凄涼樂曲。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聲音》引《黃帝書》:“泰帝使素女鼓瑟而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③瀟湘:瀟水與湘水的合稱,在古典詩詞中常用來泛指湖南、洞庭湖一帶的廣大地區(qū)。
瀟湘風(fēng)竹圖 【清】李方膺 南京博物院藏
鑒賞 《瀟湘神》,一名《瀟湘曲》。清毛先舒《填詞名解》卷一:“唐劉禹錫作小詞詠舜二婦,即名其調(diào)曰《瀟湘神》,神一作‘曲’。”單調(diào)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韻,詞首三字例用疊句。此調(diào)寫于作者貶居朗州(今湖南常德)期間,詞雖為祭祀瀟湘神而作,卻融入了作者的深沉情思。瀟湘神即湘妃,指舜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據(jù)《列女傳》《博物志》等書記載,舜南巡死于蒼梧,葬于九嶷。兩位妃子追至湘江邊,望蒼梧而泣,淚灑竹上,染竹成斑,旋溺于湘水,成為湘水之神,俗稱湘靈。作者化用湘妃泣竹這一歷史傳說,以空靈之筆,抒哀怨之情。
詞作從“斑竹枝”重疊起筆,首二句寫湘妃無力追回帝舜的亡靈,惟有淚灑竹枝,聊寄哀思。自然界的竹枝本就是雅致之物,娟秀清麗,染上娥皇、女英之淚更增添了一層傷感色彩,寄托著綿綿不絕的相思與世世相傳的悲韻。“點點”二字極寫淚痕之多且深。因其多,故幽篁修竹,無不盡染,湘妃之專一多情可知;因其深,故千齡百代,經(jīng)久不滅,湘妃之痛惜怨深可見。
“楚客欲聽”二句系“使湘靈鼓瑟兮”(《楚辭·遠游》)化出。“楚客”乃泛指沅湘逐客,包括作者自己。“瑤瑟”是瑟的美稱。“瑤瑟怨”是說湘靈鼓瑟,韻悲調(diào)苦,哀怨動人。明月高照,“楚客”獨自徘徊在瀟湘之濱,心中充滿了因忠信見棄的怨憤與苦悶,惆悵的心緒與傳說中飽含離情怨思的湘靈的瑟聲交織,亦真亦幻。說其幻,因為現(xiàn)實世界中是無法聽到湘靈的瑟聲的;說其真,因為斑斑竹枝猶在,哀傷的古老傳說始終牽惹人們的情思。“瀟湘深夜月明時”,看似描摹夜景,實為寫就心境。湘水清冽,夜深寂寥,明月如霜,清冷如斯。作者滿懷憂傷,心有悲鳴,耳中似乎響起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瑟聲,那聲音從幽謐的竹林間、靜謐的江面上輕輕飄出,無處不在,似有若無。這是天籟,還是心聲,抑或兼而有之?作者的主觀之情與客觀之景水乳交融,無從分說,讀者也無須辨析,正所謂寓真于幻,愈幻愈真。
劉禹錫被貶南方后曾廣泛接觸那里的民間歌曲。《舊唐書》本傳記劉禹錫在朗州時“蠻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辭。禹錫或從事于其間,乃依騷人之作,為新辭,以教巫祝”。《瀟湘神》詞本就出自湘中民歌(白居易《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感舊》:“苦調(diào)吟還出,深情咽不傳。”),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雖曾文其辭句,益以風(fēng)神,但通觀全詞,其情其調(diào)還保持著民歌原有的“苦”“咽”,蘊藏著南方民歌宛轉(zhuǎn)的情思和風(fēng)格。南朝梁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說:“自《九懷》以下,遽躡其跡,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遠隔數(shù)代以后,從劉禹錫、白居易的詞開始,直至后來許許多多的婉約詞作,都程度不同地遙繼了屈、宋所開創(chuàng)的“南方文學(xué)”傳統(tǒng),哀怨而幽約的風(fēng)格得到發(fā)揚。如要細細追溯這一傳承軌跡,本詞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回避的。(劉玉潔)
集評 清·陳廷焯:“古致亦不減上章。”(《詞則·別調(diào)集》卷一)
鏈接 《瀟湘神》詞牌。《瀟湘神》又名《瀟湘曲》。調(diào)取帝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劉禹錫在貶官朗州時,詠湘妃以抒發(fā)心情,作此《瀟湘神》二首,遂創(chuàng)調(diào)。單調(diào),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韻,一疊韻。
上一篇:《兩宋詞·黃孝邁·湘春夜月》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周密·獻仙音》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