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周密·獻仙音》周 密
周 密
吊雪香亭梅①
松雪飄寒,嶺云吹凍,紅破數(shù)椒春淺②。襯舞臺荒,浣妝池冷③,凄涼市朝輕換④。嘆花與人凋謝,依依歲華晚。共凄黯。問東風(fēng)、幾番吹夢? 應(yīng)慣識當年,翠屏金輦⑤。一片古今愁,但廢綠、平煙空遠。無語消魂,對斜陽、衰草淚滿。又西泠殘笛⑥,低送數(shù)聲春怨。
注釋 ①雪香亭:在杭州集芳園內(nèi)。周密《武林舊事》載集芳園在葛嶺,“葛嶺原系張婉儀園,后歸太后,殿內(nèi)有古梅老松甚多。理宗賜賈平章。舊有清勝堂、望江亭、雪香亭等”。②紅破數(shù)椒:椒樹開紅花,以此比喻含苞初綻的紅梅。③襯舞臺、浣妝池:集芳園內(nèi)池臺名。④市朝:指朝廷。晉陶淵明《歲暮和張常侍》:“市朝凄舊人,驟驥感悲泉。”⑤翠屏金輦:指代皇帝后妃乘坐的車。⑥西泠:西湖西泠橋。
鑒賞 這又是周密詞集中一首詠梅的詞。然而此詞雖是詠梅,其意卻不在梅花,也不在雪香亭,而是在哀悼為梅花與雪香亭見證的人世衰亡與朝代更替。詞題中用“吊”,是憑吊的意思,暗示著將融悲慨辛酸于詠梅詞筆。
“松雪飄寒,嶺云吹凍”,用工穩(wěn)的筆法寫出眼前天寒地凍之景。“紅破”一句格外引人注目,一來“紅破”作為動詞,與“吹凍”“飄寒”共同形成一種力量,推進這首詞作向悲傷凄涼的意境前行,二來以“數(shù)椒”形容梅花的蓓蕾,以“紅破”強調(diào)紅梅的綻放驚破了初春的煙云,是很別致的想象。“襯舞臺荒,浣妝池冷”,逐步由首句的純粹寫景到融情入景。“襯舞臺”和“浣妝池”是園內(nèi)的池臺名,可是這“襯舞”與“浣妝”本身就容易引發(fā)我們關(guān)于歌舞升平、宮女梳妝的聯(lián)想。“冷”原是生理的感覺,此處卻寫“浣妝池冷”,既是賦予荒廢的池臺以凄涼之感,又寫出了池臺邊佇立的詞人內(nèi)心的寒意。“凄涼市朝輕換”,以簡約之筆直接道出千古傷心之事。自端平元年(1234),蒙古先后三次發(fā)動大規(guī)模侵宋戰(zhàn)爭,其間有屈辱求和,有奮起抵抗,直到祥興二年(1279)年南宋幼帝壓山蹈海,宣告宋亡。這四十多年中戰(zhàn)爭的慘烈與悲壯怎是“輕”字可以形容。然而一生縱貫在亂世硝煙中的詞人,卻偏偏用“輕換”來一筆帶過多年的風(fēng)霜,或許正是歷經(jīng)動亂之后的灰心與疲倦所致。“嘆花與人凋謝,依依歲華晚”,有如一聲嘆息。前言是國亡之恨,此句是身世之傷。歲華已晚,花凋人老。凋亡的不僅是從前的花,從前的人,也是那一個朝代。
雪景梅花圖 【明】 張彥 江蘇蘇州博物館藏
過片“共凄黯”將詞意推向天地同悲的凄涼。“問東風(fēng)”一句,始著筆回首往昔。周密此番憑吊的雪香亭原是南宋皇室的宮苑。潛說友《咸淳臨安志》中記載過此園的盛況:“在清波門外,……嘗恭請兩宮臨幸,光宗皇帝奉三宮,寧宗皇帝奉成肅皇太后,亦皆同幸。”皇室的賞玩為此景致增添過幾許榮耀。光宗、寧宗時代的詞人姜夔來此園中賞梅時,曾寫道:“御苑接湖波,松下春風(fēng)細。云綠峨峨玉萬枝,別有仙風(fēng)味。”(《卜算子》)可見當年的雪香亭與“玉萬枝”的梅花該是何等盛美。“應(yīng)慣識當年,翠屏金輦”便是指當年帝王后妃賞梅之繁華盛事。然詞意陡然轉(zhuǎn)入今日的凄涼:“一片古今愁,但廢綠、平煙空遠。”“廢綠”正與“翠屏”形成鮮明對比。詞人的心緒在這古今的興衰消歇中陷入“愁”境,于是“無語銷魂,對斜陽、衰草淚滿”。歇拍以凄涼憂傷的殘笛聲結(jié)束,誰人在吹一曲《梅花落》的幽怨笛聲?西泠冷照,春怨哀傷,梅花靜靜地開放在這彈指興亡的歷史塵埃中。
雪香亭的梅花,曾是南宋皇室賞玩的對象,而今南宋覆滅,皇室凋零,雪香亭也已是斷壁殘垣,唯有這零星梅花還在“紅破數(shù)椒春淺”。身為南宋遺民的周密,在天寒地凍的天氣獨自前來憑吊這亭中的梅花,恰如《詩經(jīng)·王風(fēng)·黍離》中所寫:“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他憑吊的不是梅花,而是南宋。這首詞也被陳廷焯評價為:“即杜詩‘回首可憐歌舞地’之意,以詞發(fā)之,更覺凄婉。”(《白雨齋詞話·卷二》)(黃阿莎)
集評 清·陳廷焯:“草窗詞刻意學(xué)清真句法字法,居然逼似,惟氣體終覺不逮,其高者可步武梅溪,次亦平視竹屋。”(《詞則·大雅集》卷三)
俞陛云:“起筆寫梅亭寒景,便帶凄音,由荒亭說到朝市,由朝市說到看花之人,如峽猿之次第三聲。后闋言‘翠屏金輦’,何等繁華,而貞元朝士無多,惟歷劫寒梅,猶親見當年之盛,與漢苑銅仙、隋堤楊柳,同戀前朝。結(jié)句‘西泠殘笛’,寓余感于無窮矣。”(《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鏈接 《獻仙音》詞牌。《獻仙音》,即為《法曲獻仙音》,又名《越女鏡心》,原為唐代的法曲,后用為詞調(diào)。雙調(diào),九十二字,仄韻。
上一篇:《唐宋五代詞·劉禹錫·瀟湘神》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林逋·相思令》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