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酈道元·張詹墓》鑒賞
湍水又逕冠軍縣故城東,縣,本穰縣之盧陽鄉,宛之臨駣聚。漢武帝以霍去病功冠諸軍,故立冠軍縣以封之,水西有漢太尉長史邑人張敏碑。碑之西,有魏征南軍司張詹墓,墓有碑,碑背刊云: “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銅鐵不入,丹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傷。” 自后古墳舊冢,莫不夷毀,而是墓至元嘉初尚不見發。六年大水,蠻饑,始被發掘。說者言:“初開,金銀銅鐵錫之器、朱漆雕刻之飾爛然。有一朱漆棺,棺前垂竹簾,隱以金釘。墓不甚高,而內極寬大。”虛設白楸之言,空負黃金之實,雖意錮南山,寧同壽乎?
(《水經·湍水注》)
《水經注》在描述水文地理的同時,也記載歷史上著名的陵墓。例如,作者在《渭水注》 中通過秦始皇冢、漢武帝茂陵、成帝昌陵等資料的記載,有力地揭露了這些“意固南山”的統治者們大興土木、耗資巨萬,為個人修造陵墓,企圖死后繼續享樂的種種事實。這篇《湍水注》記載的張詹墓,是作者對古代厚葬陋俗的辛辣諷刺。
由于《水經注》 “因水以證地”,所以注文首敘湍水(今河南白河支流湍河) 經流之地冠軍縣 (今河南鄧縣) ,以及它的地理沿革、得名之由。又因 《水經注》“即地以存古”,所以注文接敘該縣境內墓葬。
張詹墓是作者記述的重點,因而用 “水西有漢太尉長史邑人張敏碑”一句帶出,行文簡潔而有致。有墓必有碑,魏征南軍司 (軍司馬) 張詹墓碑背刻有24個字: “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銅鐵不入,丹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傷。”乍讀之下,對這位已故將軍的戎馬生涯和廉潔作風不免肅然起敬,而且人們不能不生憫惜之心。喻人以理,動人以情。碑文這一招果然有效: “自后古墳舊冢,莫不夷毀,而是墓至元嘉初尚不見發。”作者以對比敘述,有力地表現出這位將軍對“兵不厭詐”的老到。但是騙術總有一天會被拆穿。“(元嘉)六年大水,蠻饑,始被發掘。”不掘不知道,一掘嚇一跳。碑文說“銅鐵不入,丹器不藏”,墓內是“金銀銅錫之器、朱漆雕刻之飾爛然”; 碑文說“白楸之棺,易朽之裳”,墓內是“一朱漆棺,棺前垂竹簾,隱以金釘。”對照之下,墓碑刻文真可說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了。這當然不是寓言,作者借助“說者言”表明那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對這位費盡心機騙人的墓主張詹,酈道元的態度十分鮮明: “虛設白楸之言,空負黃金之實,雖意錮南山,寧同壽乎?”結尾這幾句極盡揶揄之能事,表達了作者對古代厚葬陋俗的批判。
據《北史》記載,酈道元“執法清刻”,“素有嚴猛之稱,權豪始頗憚之”。在封建社會,他對權豪抱這種不兩立的態度,后來難免被他們暗算,就不是偶然的了。“文如其人” ,此話不假。
上一篇:《宋·洪邁·龐安常針》鑒賞
下一篇:《明·張岱·彭天錫串戲①》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