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宋五代詞·韋莊·小重山》韋 莊
韋 莊
一閉昭陽春又春①。夜寒宮漏永②,夢君恩。臥思陳事暗消魂③。羅衣濕④,紅袂有啼痕⑤。
歌吹隔重閽⑥。繞亭芳草綠,倚長門⑦。萬般惆悵向誰論。凝情立⑧,宮殿欲黃昏。
注釋 ①昭陽:“昭陽”為漢代的宮殿名,《三輔黃圖·未央宮》有“武帝時,后宮八區,有昭陽……等殿”,“成帝趙皇后(飛燕)居昭陽殿”。漢班固《西都賦》有“昭陽特盛,隆于孝成”,后世常以昭陽代指后妃的居所。②漏:古代計時用的銅壺、滴漏。永:長。③陳事:往事。詞作中當指女子當年受寵時的情景。消魂:因痛苦而失魂落魄的樣子。南朝梁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④羅衣:絲綢質地的衣服。⑤紅袂(mèi):紅色的衣袖。⑥歌吹:繁華喧鬧的歌聲與樂器演奏聲。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詩:“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閽(hūn):門。重閽:古代傳說中天帝及天子的居所門有九重,故而又稱“九重閽”“重閽”。⑦長門:漢代的宮名。漢武帝的陳皇后被廢后,禁閉于此,傳說后請司馬相如為她作《長門賦》,遂復得武帝之寵幸。《樂府解題》曰:“《長門怨》者,為陳皇后作也。后退居長門宮,愁悶悲思,聞司馬相如工文章,奉黃金百斤,令為解愁之辭。相如為作《長門賦》,帝見而傷之,復得親幸,后人因其賦而為《長門怨》。”⑧凝情:因情思郁結而長時間地站立不動,深情地凝望著遠方。歐陽炯《更漏子》詞:“一向,凝情望,待得不成模樣。”
鑒賞 閨怨題材是文人詩詞中極為常見的內容,而作為花間派代表詞人的韋莊,更是擅長于此。這首《小重山》便是其閨怨題材的代表,從詞中所點出的幾個帶有明顯特征的詞可以看出,這是在描寫宮廷女子失去寵幸之后無助、凄哀的情狀。
“一閉昭陽春又春”,“昭陽”為漢代的宮殿名,后世常以之為皇后所居之宮。“昭陽”本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一閉”二字,則把身在昭陽宮之人的尷尬處境表露無疑,宮門緊閉,意味著門前冷落、昔日的喧囂早已不復存在,這是女子失去寵愛的最為明顯的表現,萬千寵愛于一身的時光已經如過眼云煙,人情的冷暖在失寵之后方能更為清醒地看待。“春又春”說明已經孤獨寂寞了很久,經過歲月無情的銷蝕,紅顏不再,和失意人作伴的,恐怕唯有一年又一年不會遲來的花謝花開。王昌齡《長信怨》:“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在這類詩中,昭陽通常是與怨聯系在一起的,有不可言傳的哀怨味道。
夜涼如水,心思重重之人卻難以入睡,空蕩蕩的宮殿冷冷清清,在深夜之中更顯寂靜。“夜寒宮漏永”,“宮漏”是古代的一種計時器,這里借以表達恩寵衰落之意,主人公已經處于失寵的地位,所以本來應該歌舞升平的夜晚,卻只能一個人默默地傾聽宮漏的聲音。“永”兼指時間或空間的長,偏偏長夜漫漫,總是覺得宮漏的聲音永不停歇,沒有盡頭,時間依然在蔓延,人卻不能安然入睡。回憶起以前新承恩澤時與君王的你儂我儂,當初的種種嬌寵還在眼前,薄情之人卻已是“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杜甫《佳人》),此番滋味,怕是最有感觸。“臥思陳事暗消魂”,“陳事”指陳阿嬌事,漢武帝“金屋藏嬌”的故事流傳已久,當初的信誓旦旦最終也敵不過阿嬌郁郁而終的結局,“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宋王安石《明妃曲》)。“消魂”多以名悲傷愁苦之狀,想起當年阿嬌之事,再對照自身的處境,怎能不傷感悲苦呢?已經沒有任何的希望,剩下的青春只能在虛度中蹉跎了。“羅衣濕,紅袂有啼痕”,“紅袂”指紅袖,女子衣物的美稱,然而在這樣的凄涼處境中,又由阿嬌之事思及自身,能做的唯有在空蕩蕩的宮殿中黯然傷神,空惹“啼痕”。
上片,是在描述失意女子自身的處境及其所想所思,下片“歌吹隔重閽”是說君王與新寵佳人正在縱情享樂,隔了幾重宮門依然能夠聽到歡聲笑語。“繞亭芳草綠,倚長門”,“長門”是指“金屋藏嬌”里的阿嬌失寵后幽居的長門宮,在這里是借以暗示自己與阿嬌的相同處境,“繞亭芳草綠”不是在欣賞周圍的景色,而是在暗示自己門前已久未人至,路早已被荒草覆蓋,言草之茂盛實際上是要襯出人之孤寂。此時此景,聽著遠處宮殿傳來的“歌吹”聲,又面對自己周圍的萋萋荒草,心中的那份不可名說的悵然無人理解,只能獨自哽咽。在黑暗之中凝立,望著遠處燈火通明的不夜之城,對別人的歡樂和自己的落寞都無能為力,所能做到的唯有期盼“宮殿欲黃昏”,一則是希望周圍的歡樂能夠盡快地沉浸在暮色之中,以免自己再觸景傷情;再則是沉重地預見了自己的一生就像宮殿被暮色吞沒一樣,等待自己的只有無盡的黑暗。(張佩)
樹下美人圖【唐】佚名 日本熱海美術館藏
集評 明·湯顯祖評:“‘宮殿欲黃昏’,何等凄絕!宮詞中妙句也。”(《花間集》卷二)
明·茅暎:“雨露難沾,自是恩不勝怨。”(《詞的》卷三)
明·董其昌:“所謂怨而不怒,最為得體者。”(《新鋟訂正評注便讀草堂詩馀》卷三)
鏈接 《小重山》詞牌。《小重山》又名《小重山令》,創始于韋莊的本首詞作。雙調,五十八字,上下各四句四平韻。
上一篇:《兩宋詞·劉一止·喜遷鶯》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李清照·小重山》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