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禐《路經滑石山》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景禐
月光曙色兩蒙蒙,喚起行人睡夢中。
石隙花開紅爛漫,雨余草長綠蘢蔥。
失群孤雁橫空過,得食蒼鷹掠地雄。
馬上馳驅巾幗健,果然不亞木蘭風。
這是一首描寫塞外奇特風物的七律,詩風熔明麗與雄健于一爐。作者曾北征至內蒙古,路經“滑石山” (又名“滑角山”)而有此作。
首聯先點出早行之意,然后以三聯分別描寫滑石山地區的植物、動物與人物的獨特風采,全面地顯示出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新奇世界。
“月光曙色兩蒙蒙,喚起行人睡夢中。”首聯前一句描寫塞外凌晨時的天色: 殘月尚存,旭日欲吐,月光與曙色融成一片,都模糊不明,正是人做好夢的時辰。但“行人”即作者卻被人(當是宿店主人)從睡夢中喚醒,告訴他該趕路了。這當然是作者睡前叮囑的。正因為早起,作者才能欣賞到“月光曙色兩蒙蒙”的塞外美妙迷濛的晨景。“石隙花開紅爛漫,雨余草長綠蘢蔥。”頷聯則進而跳躍到寫作者行到滑石山所見的植物: 滑石山上石縫中,盛開著鮮麗的紅花,山下雨后的草原上長滿蔥蘢的青草。這紅花綠草色彩明艷,相互襯托,生命力旺盛,使滑石山上下都顯示出蓬勃的春天氣息,令作者心曠神怡。“失群孤雁橫空過,得食蒼鷹掠地雄。”頸聯又轉寫所見的動物: 空中一只北飛的大雁,雖離了群,但并未因是“散兵游勇”而泄氣,它沒有降落或徘徊,仍然勇往直前,頑強地飛過滑石山,向著目的地展翅; 一只為獲得獵物的蒼鷹從空中猛地沖刺下來,如旋風掠地,動作迅疾,顯示出雄猛機敏的性格。無論“孤雁”還是“蒼鷹”,都為生存而拼命搏擊,這又使作者為之氣壯神旺。塞外的動植物是如此地富于活力,塞外的人物更是豪邁矯健,英姿颯爽: “馬上馳驅巾幗健,果然不亞木蘭風。”“巾幗”原指婦女的頭巾和發飾,后為婦女的代稱。“木蘭”是文學故事人物,曾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其人最早見于北朝民歌《木蘭詩》。尾聯則選取了塞外婦女騎馬馳驟的威武形象,贊嘆她們具有“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 (古樂府《折楊柳歌》)般的塞外男兒風貌,其驍勇無畏可與巾幗英雄木蘭媲美。作者一定對塞外“巾幗”早有耳聞,但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今日得以親眼目睹其風姿,乃情不自禁驚嘆“果然”如此! 作者對塞外矯健的婦女充滿了欽佩與嘆服之意。
這首詩寫花草,著重于描繪靜態的鮮艷色彩; 寫雁鷹與巾幗則著重于刻畫動態的矯健有力。前者優美,后者壯美,二者和諧地統一于塞北的天地之間,給人以豐富的美感享受。
上一篇:孫原湘《西陵峽》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秋瑾《輪船記事》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