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點絳唇 呈洛濱、筠溪二老》
清夜沉沉,暗蛩啼處檐花落。②乍涼簾幕。香繞屏山角。③ 堪恨歸鴻,情似秋云薄。④書難托。盡交寂寞。⑤忘了前時約。
【注釋】 ①洛濱:富直柔,字季申,洛陽人,故號洛濱。官至同知樞密院事。《宋史》卷375有傳。張元干晚年在福州與他唱和甚多,過從很密。張元干另有《滿庭芳·壽富樞密》、《望海潮·為富樞密生朝壽》等。筠溪:李彌遜,字似之,號筠溪居士,福建連江人。與張元干是好友,兩人詩詞唱和甚多。有《筠溪集》和《筠溪樂府》(詞集)傳世。②“清夜”二句:化用杜甫《醉時歌》:“清夜沉沉動春酌,燈前細雨檐花落。”蛩(qiong):蟋蟀。檐花:屋檐前的花。③屏山:屏風。④“情似”句:化用杜甫《秋霽》詩句:“天際秋云簿,從西萬里風。” ⑤盡交:即盡教,盡使。
【譯文】 夜色凄涼深沉,蟋蟀藏在檐前把花兒啼落。新生的涼氣,穿透了簾幕。爐中香煙獨自繚繞,飄過屏風的一角。
真可恨那歸來的鴻雁,它的情意象秋天的浮云一樣淡簿。寫成的書信它不愿傳托,任憑我心里懊惱寂寞,忘懷了從前雙方協定的信約。
(湯俊峰譯)
【總案】 此詞作于紹興二十年(1150)。其時作者在福州與富直柔、李彌遜常相過從。詞中屋內屋外凄涼冷清的氛圍,烘托出內心的孤獨感,寂寞感。這種孤獨寂寞,源于對世事的感傷、和對中原的懷念。秋日大雁已從北方歸來,卻沒有帶到中原恢復的喜訊。“恨歸鴻”,實恨朝廷把中原百姓置諸腦后,情何薄也!
上一篇:趙希邁《滿江紅》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石延年《燕歸梁春愁》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