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翁》原文與翻譯、賞析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①,曉汲清湘燃楚竹②。煙消日出不見人,欵乃一聲山水淥③。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注釋】 ①西巖: 指永州西山。②清湘: 指湘水,流經永州。③欵乃(ao ai奧靄): 象聲詞,搖櫓聲。淥 (lu路): 清澈。
【詩大意】 有一個漁翁夜晚住在西山下,清晨起來汲水拾柴燒飯。等到云開霧散、太陽出山時,已經不見他的人影,只見山光明媚,水色清冽,耳旁櫓聲欵乃,一片幽靜。回頭來看,漁翁已駕船行至江心,水中倒映著青山和藍天,片片白云仿佛正在與船兒追逐嬉戲。
【賞析】 這是一首七言六句的古詩,作于被貶永州 (今湖南零陵) 司馬時期。柳宗元身遭貶謫,心情極其苦悶,幸好永州地方自然景色甚美,于是便 “自放山澤間”,搜奇探勝,寫下了不少山水游記和詩篇,借以抒發孤憤,寄托情懷。柳宗元在這首詩中,寫漁翁孤傲自賞,放情山水之間,頗有夫子自道的意味。
首句就漁翁夜宿領起全篇,次句寫曉炊,三、四句寫棹船而去,五、六句寫船行江中,悠然自適的情景。通篇的敘事時序一絲不亂,其中也沒有運用倒插或逆接的手法,但是讀過之后卻讓人產生了一種起伏跌宕的感覺。開始時還不清楚這種感覺從何而來,后來看到宋代大文豪蘇軾對于這首詩的評語,才稍有所領悟。蘇軾說: “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味此詩,有奇趣。然其尾兩句,雖不必亦可。”(《冷齋夜話》 引)這段話指出了柳宗元這首詩的引人入勝之處,全在于 “有奇趣”,所謂 “奇趣”,具體說就是以 “反常”之語抒 “合道”之情。唯其有 “反常”之語,故能化熟為生,化平為險,使尋常敘事的筆法頓生波瀾。蘇軾的這個讀后感,數百年來引發了許多人的共鳴,當然“不必亦可”的說法也曾招致非議,成為文學欣賞中爭訟不休的一段公案。
“反常合道” 在詩中的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章法上的 “反常合道”,一是造句上的“反常合道”。譬如,一、二句寫在晨霧籠罩著的湘江邊,聽到了汲水聲,看到了閃耀的火光,從而推知有漁翁夜宿西山腳下,此時正在燃竹為炊。第三句接著寫霧氣消散,紅日東升,大地萬物畢現眼前。按說這時應該是實寫漁翁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了,但作者偏不如此,反而說“煙消日出不見人”,一下子又把讀者推向五里霧中,這種章法豈不是有些“反常”?不過這個“反常”卻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有趣的懸念。又如,第四句“山水淥” 是 “煙消日出” 后所見,本不足為奇,然而在句式上 “山水淥” 卻以 “欵乃一聲” 為動因,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新奇了。實際上“欵乃一聲”頂上“不見人”而說,交待漁翁已掉船離岸而去。經過這一點醒,“不見人”之 “反常”,復歸于 “合道” (合乎情理),而 “反常” 與 “合道” 之間,平添了許多理趣。
至于造句方面,作者運用“反常合道”的手段來修辭,大大豐富了詩句的意蘊。如第二句寫漁翁曉炊,事情只是打水拾柴生火,非常一般,但作者巧妙地以“清湘”替代飲水,以“楚竹”替代薪柴,說是“汲清湘燃楚竹”,其內涵其情趣便大不相同了。本來這首詩以“漁翁”為題就會使人聯想到《楚辭》 中的《漁父》篇,這里再以“清湘”、“楚竹”點染,用意遂更加明確。屈原被楚頃襄王放逐以后,在湘江邊和漁父有過一段對話。屈原談及被放逐的原因,歸結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則勸他“與世推移”,隨波逐流,屈原堅守信念,說:“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搖船而去,唱道: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柳宗元謫居永州,其心情與屈原顯然有相通之處,所謂“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游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就是他內心的獨白。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再來分析這首詩,就能體會到“清湘”、“楚竹”絕非等閑筆墨,而是和屈原的形象聯系在一起的,只不過屈原孤高脫俗的品格,在這里轉嫁給漁翁一身罷了。由此可見,語意在情理之中(“合道”),而遣詞在常規之外(“反常”),不僅能給人以新奇感,還會引出聯翩的浮想,拓展詩的意境。
蘇軾評論這首詩“有奇趣”的說法廣為后人肯定,但他說末二句“雖不必亦可”卻引起了爭論。贊同者說:“刪去末二語,余情不盡。”(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反對者說:“若止用前四句,則與晚唐何異?”(李東陽《懷麓堂詩話》)這里面自然涉及到“盛唐”、“晚唐”詩高下之爭,但我認為對于詩意的理解不同,也是產生糾紛的一個根由。有人認為末二句是寫湘水上游景色,句法脫胎于“黃河遠上白云間”,“天際下中流”和“無心云相逐”都是漁翁的主觀認識。前四句是作者的客觀描寫,末二句又成了漁翁的主觀認識,這中間難免有脫節之嫌,所以持有這種見解的人一般會成為蘇軾的擁護者。還有一種解釋,認為“泛舟中流,而與無心之云相逐,豈不蕭然世外”(唐汝詢《唐詩解》),這是說漁翁之船與巖上白云的倒影相追逐,完全是一幅船行中流、輕捷明快的圖景。上句的“下中流”指船而言,與前“欵乃一聲”相呼應,構成了漁翁自夜宿曉炊至放舟中流的全過程。這樣的認識當然不會再認為末二句是可有可無的了。
上一篇:《沉思——寫于圓明園遺址并獻給祖國的詩》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湖》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