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念奴嬌》·辛棄疾
登建康賞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辛棄疾
我來吊古,上危樓,贏得閑愁千斛?;⒕猃報春翁幨?只有興亡滿目。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片帆西去,一聲誰噴霜竹? 卻憶安石風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惟消棋局。寶鏡難尋,碧云將暮,誰勸杯中綠?江頭風怒,朝來波浪翻屋。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詞章。乾道四年或五年(1168或1169),作者登上賞心亭,寫了這首詞,送給史致道。詞中感慨很深,雖是吊古,實是傷今。
上片以危樓所見的山川形勝、斜陽歸鳥,引出興亡滿目的感慨。
“我來吊古,上危樓,贏得閑愁千斛?!逼鹁渥髡呔鸵酝回V畡?,點明牽動他感情起伏的因由。登上高樓,下臨秦淮,遙望遠處的長江,使他想起了古往今來的歷史變遷。他以引而不發的筆觸,暫不點明什么原因“贏得閑愁千斛”,使讀者揣測、捉摸不定。以“閑”字點“愁”,意欲說明他的愁悶是孤獨、空虛的,又以“千斛”言其分量之沉重,給人以重壓之感。從而造成一種懸念,迫使讀者跟蹤追索,非得讀下去不可。
“虎踞龍蟠何處是?”建康,形勢險要,早有“龍蟠虎踞”之稱。據《金陵圖經》記載,三國時諸葛亮曾評論金陵的地理形勢說: “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弊髡邊s以疑問的語氣提出。加重了感情的負荷?;卮鹗牵骸爸挥信d亡滿目?!蔽裟暝诖私ǘ嫉牧家迅餐?,留下的只是一些朝代興廢的痕跡,不勝盛衰之感。句意來自李商隱《詠史》詩: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蟠?!?/p>
接著,作者描繪眼前景物: “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片帆西去,一聲誰噴霜竹?”柳蔭下的斜陽,大河兩岸尋找歸宿的飛鳥,樹林里的風聲,苒苒西去的孤帆,觸人愁腸的舟笛聲……這些形象,在人們仰俯之間,就要逝去了!這一組飄忽的景物,觸動了作者翻滾的思緒,從而加深了那種吊古傷今的感情。
上片是虛筆,給讀者一些形象暗示,下片作者用歷史故事,抒發和表達作品的思想情緒?!皡s憶安石風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卑彩?,是東晉名將謝安,他統率八萬兵力,迎擊號稱百萬大軍的苻堅軍,取得了淝水之戰的輝煌勝利。但是,謝安有過一段不得意的歷史,曾被奸佞構陷,皇帝不信任他。有一次東晉孝武帝召宴,謝安在場。一位叫桓伊的人彈箏唱歌,唱的是曹植的《怨詩》,其中唱道: “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替謝安表忠心。于是,謝安觸景傷懷,忍禁不住落下淚來。
“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惟消棋局?!变撬畱饡r,謝安的兒子謝石和侄子謝玄,率兵迎戰,當捷報傳來時,謝安與客人下棋,他十分從容的說: “小兒輩遂已破賊?!庇捎诒换实鄄乱?,不為世用,只有在棋局中打發日子。忠信見疑,不為世用,如今辛棄疾的境遇,與當年謝安的處境是有相似之處的。胸懷大志,又是棟梁之才,歸宋六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與聽哀箏而落淚的謝安發生共鳴。
接下來: “寶鏡難尋,碧云將暮,誰勸杯中綠?”感情的負載就沉重了?!皩氱R”,有人解釋為“月亮”。李濬的《松窗雜錄》載: “漁人于秦淮得古銅鏡,照之盡見臟腑……”在這里,作者所指,應是那面古銅鏡。因為辛棄疾從淪陷區歸宋,被視為“歸正人”,“歸正人”受歧視,被懷疑有異心。所以,作者登臨賞心亭,面對秦淮河,便想起秦淮漁人那面寶鏡來了。他恨不能得到“寶鏡”,以明心曲啊!現在呢?寶鏡尋不到——無法表明心跡,而年紀卻快老了(碧云將暮),更無人來一起飲酒消愁。
結句: “江頭風怒,朝來波浪翻屋?!边@兩句是說,從賞心亭遠望,江頭風大浪險,有使房屋傾倒之勢。這里暗喻國勢危急,是點睛之筆。姜夔說:“一篇全在結尾,如截奔馬?!边@個結尾,突兀而又有余意,耐人尋味。
從這首詞作來看,辛棄疾的藝術個性已經形成。他以沉郁悲壯的音響,熱烈豪放的氣勢,走上詞壇,抒豪情、敘壯志,關心國家民族的興亡,像這樣的一支曲子詞,就是一支救亡曲!
上一篇:宋江《念奴嬌》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姜夔《念奴嬌》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