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唐詩賞析,《登高》原文與注釋
杜 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①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②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③
【注釋】 ①猿嘯哀:巫峽多猿,叫聲凄厲。渚(zhu):水泊中的小洲。②萬里:遠離故土。悲秋:宋玉 《九辯》: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 悲嘆秋之蕭瑟,令人感傷。常作客:長期漂泊異鄉。獨登臺:獨自一人登高感懷。③繁霜鬢:頭上及兩鬢全是白發。潦倒:衰頹失意。新停:詩人本來嗜酒,此時因肺病而停飲。濁酒:劣酒。
【鑒賞】 此詩大約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 秋,詩人在夔州 (今重慶奉節),寫他重陽節登高時的感受。
首聯: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寥寥數語,便畫出了登高望遠所見的夔州地區獨特的深秋風貌。“風急” 再現了三峽地區山高峽陡風急之勢,“天高” 為秋高氣爽之態,“猿嘯哀” 展現了三峽地區特色,如李白的 《早發白帝城》 中的 “兩岸猿聲啼不住”。接著,詩人的視線由高處轉向長江水面,只見“渚清沙白”,群群水鳥迎風飛翔,不住回旋。這既是一幅精美的秋景,又透露了絲絲悲秋哀婉的意味。
頷聯: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詩人遠望群山,無邊無際的樹叢,落葉飄飄,蕭蕭落下,一派肅殺景象; 俯視長江,奔流不息,滾滾而來。詩人抓著 “落木” 和 “長江” 兩個意象,以“無邊”、“不盡”加以修飾,使之氣勢雄渾,境界曠遠。但“蕭蕭下”與“滾滾來”中也暗含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
頸聯: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詩人由蕭蕭落木聯想到自身,多少年來流落飄泊,奔波 “萬里”,“作客” 他鄉,如今年過半百,已到暮年,身體多病,且獨自登高,這是多么孤獨的境況。真是年老、多病、流落、孤獨,集于一身,“悲秋” 之感油然而生。
尾聯: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詩人回顧一生,艱難苦恨,潦倒備嘗,國難家愁,不離己懷,因而白發日多,加之因病戒酒,悲愁更難排遣。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懷,自然溢出。
詩人在這首詩中借重陽登高之際,把在夔州期間思國、念家、懷友、謀食的種種艱辛、愁苦齊集于筆下,回旋頓挫,沉郁悲涼。全詩緊扣夔州獨特秋色,四聯八句,一一對仗,句句警策。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南宋時的胡應麟在 《詩藪》 中稱為“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上一篇:《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唐詩賞析,《登金陵鳳凰臺》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唐詩賞析,《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