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海珖《泰安道中》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畢海珖
曠遠皆秋色,蕭條村落間。
一灣紅葉渡,兩岸夕陽山。
草長溪無路,耕余人自閑。
相逢林下叟,石上看云還。
泰安在山東省。這首詩寫泰安鄉村秋天黃昏時的景象,用語清淺平易,氣氛恬靜古樸。
首聯點明時間是秋日。“曠”,空曠遼闊。天高地遠、空曠遼闊正是秋令特色,天上地下,由遠至近,一派秋色。“蕭條”本意指寒冷、寂寞,在這里是說村莊院落已經失去了夏日那深濃的樹蔭,呈現出秋意來了。
“一灣” 以下四句,詩人用暖色調來寫秋,秋便別有一番風姿。在夕陽映照下,渡口泛著粼粼金波,岸邊樹葉如同燃燒的火一般,連青山也涂上了金色的余暉。小溪雜草繁盛,只聽水聲不見溪流。三三兩兩耕作之余的農人,是那么悠閑自在。
為了突出寧靜、平和,僅用“耕余人自閑”來概括,如同只有“點”而無“染”一樣,于是詩人在最后渲染出最精彩的筆墨:“相逢林下叟,石上看云還”。詩人行于泰安道中,被濃郁的秋色深深陶醉了,又遇見一位從樹林深處出來的老翁,竟是石上看云,方才歸來。云本悠閑、自在,臥石看云,人的閑情逸致便寫到極處。王維《終南別業》: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兩句是寫看云。畢海珖可能從王維的詩句得到啟發也未可知。但古典詩詞中多是用云來象征人心中的悠閑,形跡毫無拘束,其“象外之意”便給讀者留下無窮盡的想象余地。
詩人寫泰安道中秋日的傍晚,他把一切都置于落日金輝背景之上,一洗秋風日暮的蕭索色彩,表現了詩人淡逸、超然物外的襟懷,字里行間彌漫著恬淡清新的氣息,使讀者也禁不住悠然神往。
上一篇:王建《江陵使至汝州》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周虬《涇川竹枝詞》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