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魯山山行》宋山水詩鑒賞
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
魯山,在河南魯山縣東北。
山路崎嶇,對于貪圖安逸,怯于攀登的人來說,“山行”不可能有什么樂趣。山野荒寂,對于酷愛繁華,留戀都市的人來說,“山行”也不會有什么美感和詩意。梅堯臣的這首詩,一開頭就將這一類情況一掃而空,興致勃勃地說:“適與野情愜”——恰恰跟我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什么跟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呢? 下句才作了說明:“千山高復低。”按順序,一、二兩句倒裝。一倒裝,既突出了愛山的情趣,又顯得跌宕有致。
“千山高復低”,這當然是“山行”所見。“適與野情愜”,則是“山行” 所感。首聯只點 “山” 而“行”在其中。
頷聯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進一步寫“山行”。“好峰”之“峰”是客觀存在,承“千山高復低”而來; “好峰”之 “好”則包含了詩人的美感,又與“適與野情愜”契合無間。“好峰”本身不會“改”,更不會“隨處改”,說“好峰隨處改”,見得人在 “千山”中繼續行走,也繼續看山,落腳點在“改”,著眼點在“改”,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換形,不斷變幻美好的姿態。第三句才出 “行”字,但不單純是為了點題。“徑”而曰“幽”,“行”而曰“獨”,與通衢鬧市的喧囂熙攘形成強烈的對照,正投合了主人公的“野情”。著一“迷”字,不僅傳“幽”“獨” 之神,而且以小景見大景,使 “千山高復低”的環境又展現在讀者面前。
頸聯“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互文見意,寫“山行” 所見的動景。“霜落” 則 “林空”,既點時,又寫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會“升樹”,林中之“鹿”也要“飲溪”; 但樹葉茂密,遮斷視線,“山行”者如何能夠看見“熊升樹”與“鹿飲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寫出 “霜落”、“林空” 與“熊升樹”、“鹿飲溪”之間的因果關系,正是為了表現出那是“山行” 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飽含著“山行” 者的 “野情”,而不是單純的客觀存在。“霜落”而“熊升樹”,“林空”而“鹿飲溪”,多么閑適,多么自由自在,野趣盎然!
全詩以“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收尾,余味無窮。望近處,只見“熊升樹”、“鹿飲溪”,沒有人家; 望遠方,只見白云浮動,也不見人家; 于是自己問自己:“人家在何許” 呢?恰在這時,云外傳來一聲雞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詩人的提問:“這里有人家哩,快來休息吧!”兩句詩,寫“山行” 者望云聞雞的神態及其喜悅心情,都躍然可見、宛然可想。
上一篇:華岳《驟雨》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王昶《上津鋪》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