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如夢令①·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②。濃睡不消殘酒③。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④。
①如夢令,詞牌名。 ②疏,疏放、疏狂。風驟,風急。 ③濃睡,沉睡。 ④綠肥紅瘦,形容雨后海棠葉與花之貌。綠,代葉。紅,代花。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
這首小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作者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一覺醒來,昨天夜晚的情景又出現在作者的腦海之中。風大雨狂,作者無限感傷。只好借酒來排遣,結果飲而過量,沉沉地睡了一覺,但第二天清晨,詞人的酒意還沒有完全消退。然而盡管作者還處于朦朦朧朧、迷迷糊糊狀態之中,還是想起昨天的風雨,想到了風雨之后的海棠。于是急切地向卷簾之人詢問“現在的海棠花怎樣了”,一個“試問”,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問了出來。可卷簾之人怎能揣度出多愁善感詞人的心理呢,所以只是漫不經心地說“海棠依舊”。一個“卻”字,既表明卷簾人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又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于衷,同時也說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因而詞人急切地發表了自己的猜想:“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卷簾之人回答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你知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狂風驟雨,加快了它衰敗的步伐。作者從風雨寫到殘酒、從試問寫到猜想,使自己的惜春、傷春之情躍然紙上。
“雨疏風驟”是“綠肥紅瘦”的直接原因,同時也蘊涵了作者的惜花傷春之感。在古代詩詞中,惜花往往與風雨相連。例如馮延巳《長相思》“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周邦彥《少年游》詞:“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凄風苦雨”一旦與詩人的愁苦心境相遇,它就成了一種悲涼無奈的象征。
綜觀全詞,作者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蓼園詞選》評道:“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尤其是“綠肥紅瘦”,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
●如夢令,參見第255頁相關介紹。
●關于這首小令中的卷簾之人,研究者們持有不同的觀點。大多認為是侍女,也有人認為是趙明誠。他們認為這首小詞是一對青年夫婦的甜蜜溫馨幸福美滿生活的寫照。如果是侍女,這首小令就少了許多情趣。
●李清照與趙明誠新婚后的生活,可謂是充滿情趣。《金石錄后序》中,有這么一段關于她們夫妻生活的精彩記載:“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新婚生活充滿了情趣,二人在這如影隨形、相知相投、輕松和諧的日子里,度過了七年的美好時光。“斗茶”也被傳為佳話。
文人們總是多愁善感,對于傷春惜花的題材總是百詠不厭。
惜牡丹花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人們向來是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而此詩作者一反常情,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退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
“惆悵階前紅牡丹”,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人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晚來唯有兩枝殘”,筆鋒一轉,到晚上只有兩枝殘敗,滿院牡丹花還開得正盛呢!“唯有”“兩枝”語氣肯定,數字確切,足見詩人賞花之細心,惜花之情深。這兩句自然樸質,不加雕飾,用跌宕起伏的語氣造成一種寫意的效果,通過惜花的心理描繪,表現詩人黃昏時分在花下流連忘返的情景,可謂情篤而意深。
“明朝風起應吹盡”,一葉而知秋,何況兩枝乎?現在雖然才只“有兩枝殘”,明天風后又會是何景呢,恐怕牡丹花會被吹盡吧。那種凄涼冷落實在使人情不能堪。但是詩人縱有萬般惜花之情,也不能拖住春天歸去的腳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來的風雨,這又如何是好呢?古人說過:“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那么,趁著花兒尚未被風吹盡,夜里起來把火看花,不也等于延長了花兒的生命么?何況在搖曳的火光映照下,將要衰謝的牡丹越發紅得濃艷迷人,那種美麗而令人傷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領略不到的風味。
綜觀全詩,白居易這首《惜牡丹花》在無數惜花的詩中別具一格。詩人從牡丹花今天之狀,想到明天風后之貌,再到秉燭賞花,文氣跌宕回環,語意層層深入,將憐花愛花的一片癡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上一篇:宋詞《如夢令·李清照》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孤雁兒·程垓》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