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險悠悠天險長,金陵王氣應瑤光。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妝。
譏諷南朝偏安江左,沒有收復中原,統一全國的大志,是這首詠史詩的目的之一。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李商隱采取了先揚后抑的表現方法。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詩人是怎樣揚的:“地險悠悠天險長,金陵王氣應瑤光。”相傳漢末劉備派諸葛亮到金陵(今江蘇南京市。秦時叫秣陵,南北朝時叫建康,是宋、齊、梁、陳四朝的都城),對孫權說:“秣陵地形,鐘山龍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瑤光”,是北斗七星的第七星名。據 《淮南子本經》說:“瑤光者,資糧萬物者也。”有“地險悠悠”,所以有“金陵王氣”;有 “應瑤光”,所以有“天險長”。金陵作為帝王之都,既有龍蟠虎踞的地勢,又是老天的旨意,如此雙重保險之帝都,在世界上恐怕絕無僅有。難怪當年秦始皇要“埋金玉雜寶以壓天子之氣”,而使金陵因此得名。詩人對金陵的贊揚可以說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揚得越高,才貶得越慘。“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妝。”單從“休夸”、“只得”的語氣,我們也能體會到詩人貶抑的態度。如果我們再進一步了解到詩人“徐妃半面妝”這一比喻的深刻內涵,我們就不能不為詩人不動聲色的譏諷而叫絕。據 《南史·梁元帝徐妃傳》 說:“妃無容質,不見禮。帝二三年一入房。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將至,必為半面妝以俟,帝見則大怒而出。”南朝四朝皇帝不知以大好江南為據點,北伐中原,完成統一大業,只知茍安半壁江山,荒淫驕逸,不正象瞎了一眼的梁元帝“只得徐妃半面妝”一樣可笑可悲嗎?詩人揚天生帝王之宅的金陵,以抑毫無帝王之才的皇帝,在一揚一抑,兩相對照中,嘲諷了四朝皇帝的目光短淺、胸無大志。
用冷峻得近乎“刻毒” 的語言,諷刺歷史上的帝王們,以打破當世統治者的迷夢,喚醒他們圖存自救之心,是李商隱詠史詩的一大特色,也是此詩的深層目的所在。
上一篇:李商隱《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
下一篇:李商隱《即日(一歲林花即日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