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楫凌滄洲,投宿招提境。
入門優曇香,聞鐘夜方永。
高枕聽濤聲,層軒抱江影。
曉來微雨過,紅葉滿高嶺。
憑闌見萬里,云物殊清迥。
長山去蜿蜒,上流壓江郢。
海門控金焦,蒼煙翳朝景。
信美睇山川,霸圖遞煙冷。
何如學無生,抗跡云峰頂。
古弘濟寺在揚州觀音山,登山可俯瞰揚州城全貌和瘦西湖名勝,所謂“江淮南北,一覽可盡”。附近有著名的燕子磯,山石壁立江中,三面臨空,形如燕子展翅欲飛。夜暮登臨,水月皓白,澄江如練,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而以 “神韻” 為宗的詩人面對如此之景,當然會有一番感慨。
開首四句詩人用生動具體的意象交代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詩人或許是剛剛游覽過附近的名勝,流連忘歸而天色將暮,于是駕起一葉輕舟前往弘濟寺投宿。“擊”和 “凌”,表示揮槳之有力和行舟之快速,傳達出詩人興猶未盡,輕快暢懷之心情。況且詩人一生順達,此時正為揚州推官,仕途有望; 而詩壇盟主的地位又使他在文人雅士的心目中享有盛譽,每于公暇則召賓宴客,泛舟載酒,吟詠山水,久游不歸,擊楫凌江正是詩人心境的寫照。“滄洲”為虛指地名,暗示了時間,言此時已暮色蒼茫,江面上煙紗輕籠,給江天夜景平添了幾分迷人的色彩。“招提境”即指弘濟寺,佛經有“拓斗提奢”的佛語,指四方僧人,后人訛傳“拓”為“招”,并去“斗奢” 留 “提”,簡稱為 “招提”。后世多直接稱寺廟為招提。弘濟寺古時為佛教勝地,那里花香藥馥,鐘磬悠揚,所以詩人說“入門優曇香”。據說“優曇”是一種極其珍貴的祥瑞之花,3 000年一現,現則佛祖顯身,《法華經》云:“是人甚希有過于優曇華。”詩人一進門就聞到了優曇花香,頓時有一種身臨佛境,拔俗出塵之感。而此時,夜鐘響起,時間已進入漫漫長夜了。詩人寫鐘聲不僅點明了時間,同時也是寫環境,在這萬籟俱寂的夜里,悠悠鐘聲更增添了佛門的靜寂氣氛。
接下來四句寫的是詩人靜夜歇息的情形。詩人奔波了一整天來到了這樣一個優美清凈的所在,本已身心俱安,而高枕而臥可聽山下江水濤聲,披衣佇立能望窗外江影澄靜,又是多么愜意!“層桿抱江影”的“抱”字寫得天趣盎然,弘濟寺依山臨江如環抱江影; 江既有影,則說明夜半之后皓月在天,將寺宇的飛檐翹閣投射到波光粼粼的江面上,猶似投入到大江的懷抱里,富有詩情畫意。可想而知,詩人定然是恬然入夢了。不想清晨驚醒他好夢的竟然是一陣淅淅瀝瀝的雨聲,這對于以自然為親的詩人來說倒是一個意外的收獲。只見窗外已是“紅葉滿高嶺”了,秋色奪目,令人心馳。此句詩具有 “窗含西嶺千秋雪”之妙。如此景物自然令詩人無心安睡了,于是披衣起床,出門踏秋,信步登上觀音巖眺望海山大觀。連著下六句詩人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千里江山圖。憑欄但見天高云淡,空明澄碧,人間城郭,萬里無垠。那觀音山蜿蜒逶迤,連綿數十里,一直可以接到長江中游的楚地。“郢”為春秋時楚國的都城,這里為后文對西楚霸王的感嘆埋下了伏筆。觀音山東有金山焦山,焦山絕壁峙江,如中流砥柱聳立在滾滾的波濤之中,氣勢雄偉壯觀; 山東北又有大孤山、小孤山相雄峙,古人稱之為海門,地勢極為險要。凝眸千里江山此時都從沉睡里復蘇,晨靄籠罩,蒼翠欲滴,真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 面對如此勝景,詩人又作何感想?“信美睇山川”! 從這句贊嘆里我們可以體察到詩人的心潮起伏。“信美”二字暗含有轉折之意。《楚辭·離騷》有云: “雖信美而無禮”,王粲《登樓賦》也有“雖信美而非吾土”之句,詩人見今懷古: 當年西楚霸王項羽曾在楚地逐鹿中原,稱雄稱霸,氣吞山河; 南京又是六朝京都,歷來為兵家爭奪之地,“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然而英雄有時無路,項羽終于未能獨霸天下,甚至性命不保,自刎烏江,一代霸業灰飛煙滅; 江山易改,幾番興衰,幾度滄桑? “霸圖遞煙冷”,詩人不由起“無常”之念:江山依舊,人事皆非,功業名利只是過眼煙云,人生痛苦亦如同幻影,不如遁入空門,拋卻一切妄念,熄滅一切欲心,進入無生無滅的永恒世界。“無生”為佛語,亦稱無生法,認為一切現象之生滅變化,都是世間眾生虛妄分別的產物,本質卻是無生,物我一如,無差無別。無生即無滅,修得無生即是涅槃。“云峰頂”亦為佛喻,禪人有孤峰獨宿的話頭,喻示臻至絕境。“抗跡云峰頂”表現出詩人強烈的出世之心。
全詩從渡江、投宿、入門、枕臥、晨起、憑欄、嘆喟,按自然之序次第寫來,可謂無拘無束,優游自得; 而詩人寫物,意在寫情寫心,如“滄洲”、“優曇”、“濤聲”、“江影”、“清迥”、“蒼煙”、“煙冷”等,都傳達出一種清空、寂靜、虛無之禪味。由眼前自然景色體悟人生情味,在情景交融中寄寓宇宙之玄微至道,這是王漁洋“神韻”的集中體現,真可稱得上是“俯拾即是”,“興會神到”。
上一篇:禪詩《宿少林寺》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宿攝山棲霞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