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湘中》唐山水詩鑒賞
韓愈
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
蘋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扣舷歌。
貞元十九年(803),韓愈因關中旱饑直言上書,被貶為陽山(廣東省陽山縣)令。次年貶途過汨羅江,有感而成《湘中》詩。這首詩于憑吊屈原之中寄托身世之感、遷謫之怨,含蓄深沉,頗多象外之意。
“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用倒句法起調,先寫江上景物,后說汨羅江,奇崛突兀,引人人勝。江岸山猿發出悲愁的鳴叫,江里魚群翻騰,有的踴出江面,湘水掀起巨大的波瀾。第一句雖為寫景,但景中有情,從魚踴波翻所渲染的特殊氣氛中,我們隱然看到詩人因遭貶而產生的憤憤不平之意,而一個“愁”字鮮明地概括了他彼時彼地的愁悶心情。汨羅江是詩人屈原自沉之所,后代文人每過此處多有憑吊詩賦,抒發各自的感慨。韓愈面對波翻浪涌的汨羅江,自然是心潮澎湃,感觸甚多,但詩人并未慷慨陳說,而是將這一切隱含在第一句的景物畫面之中了,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余地,從而增大了詩句的思想容量。
“蘋藻滿盤無處奠, 空聞漁父扣舷歌。”這最后兩句寫屈原遺跡蕩然無存,無處寄托憑吊之情。蘋藻,皆為水草,古人取以祭祀之用。《詩經·召南·采蘋》:“于以采蘋”,“于以采藻”,“于以奠之”; 《左傳》隱三年:“蘋蘩蘊藻之菜……可薦于鬼神”,其“蘋藻”均作如是解。可供祭祀的蘋、藻之類觸目皆是,所在多有,可是,“眷念楚國”的屈原的遺跡竟無處尋覓,而當時漁父扣舷而歌的歌聲卻依然響在耳畔。“漁父扣舷歌”的詩句,將讀者引向遙遠的“歷史”: 一位漁父對“行吟澤畔”的屈原勸說道:“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起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說罷便“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楚辭·漁父》)。這里的“鼓枻”,王逸注:“叩船舷也。”所以,“漁父扣舷歌”即《漁父》詩里的那支《滄浪歌》。怎樣認識屈原的“深思高舉”?怎樣評論漁父的“滄浪歌”?此時,詩人完全陷人歷史的沉思里。歷史的江濤,卷走了昔日的屈原,而今天的現實把詩人推上貶途,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詩未作明確回答。然而,從“無處奠”、“空聞”歌這些虛無否定的語詞,我們強烈地感受到詩人的備受摧抑的憂憤,世無知音的孤寂。蔣抱玄《評注韓昌黎詩集》說此詩“一往情深”,確實如此。
上一篇:胡亦常《游圭峰》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陸游《溪上作》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