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綱·秋閨夜思》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非關長信別,詎是良人征①。
九重忽不見,萬恨滿心生。
夕門掩魚鑰②,宵床悲畫屏。
回月臨窗度,吟蟲繞砌鳴。
初霜隕細葉,秋風驅亂螢。
故妝猶累日,新衣襞未成③。
欲知妾不寐,城外搗衣聲。
這首詩的抒情主人公大約是一個新婚未久的貴家少婦。她當然曾得到丈夫夜夜相伴的歡愛。但不久,便“九重忽不見”了。“九重”,本是天的稱謂,傳說天有九重。自漢以來有“夫者天也”的說法,這里的“九重”,當指丈夫面言,并兼及疏離甚遠之意。一個“忽”字,標明親疏突變,冷暖相殊,自然會給少婦心理上造成難以承受的打擊。于是她不禁從內心發出“萬恨滿心生”的哀怨。全詩細微而有層次地描繪了少婦此時此刻苦悶的心態,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貴家少婦的閨怨。
“夕門掩魚鑰,宵床悲畫屏”兩句,寫少婦孤寂的情狀。“夕門”一句,字面上好象是說夜晚的大門掩上了魚形的門栓。實際上這是一句隱語。《詩經》:“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娶妻,必齊之姜。”這里便以“食魚”比興“娶妻”,可見自古以來“魚”便有與“情侶”相關的寓意。如此看來,這一句實際上是說秋夜失去丈夫的陪伴,只好收起自己想與丈夫歡聚的情欲。所以下一句便寫她孤守空床,面對畫屏悲哀感傷。畫屏,雕鏤繪畫的屏風,置于床前。《漢書敘傳》:“時乘輿幄坐,張(放)畫屏風,畫紂醉踞妲己,作長夜之樂。”江淹《空青賦》:“曲帳畫屏,素女彩扇。”本詩中畫屏所繪內容大該也不外此類。可以想見,畫屏中展現的樂境,一定給少婦增添了許多愁緒,使她更加孤寂不堪了。
“回月臨窗度,吟蟲繞砌鳴”兩句,寫她的哀憐之感。前兩句著眼于少婦自身的情狀,這兩句由人到物,寫秋夜的景色。少婦舉頭一望,空中明月灑向窗前一片流光;再側耳一聽,小蟲在臺階上不停地吟鳴。往常有丈夫陪伴,對這些似乎并不特別在意。今宵孤寂一人,夜月與吟蟲便成她寄情的對象了。在少婦心中,似乎它們都頗具人性,對自己的孤寂也投以同情,表示哀憐。這正是借景抒情,以景寫人的手法。
“初霜隕細葉,秋風驅亂螢”兩句,寫她的遲暮之感。細葉本該繼續生長,可嚴霜無情,催其早落;狂螢正在得意飛舞,但秋風殘酷,將其驅散。這細葉正是少婦娟秀姿容的表征,這狂螢正是少婦青春旺盛的寫照。在這里,詩人巧妙地借助細葉與狂螢的不幸遭遇,委婉而真切地抒發了少婦過早失愛的遲暮之感,
少婦的內心世界是復雜的。詩的最后四句揭示了她孤寂中期待與期待中失意的心理。她按照故妝,連日打扮,身著新衣,板正無褶,夜不成寐,耐心等待。可是得到的不是丈夫的前來,而是隨風而至的“城外搗衣聲”。搗衣聲是思婦在秋夜為丈夫趕制征衣的捶杵聲。這聲音帶著思婦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回蕩在少婦的耳邊,拍擊著孤寂的心房,使她陷入期望與失意的憂思之中,無力自拔。至此,一個孤寂哀怨的貴家少婦形象便完全展現在我們面前了。
就作者的主觀意圖來說,這首詩不過是描述一個貴家少婦的閨怨,看不出有什么更深的思想。但我們今天讀這首詩,卻可以引發我們對婚姻與愛情這一人生課題進行反思。少婦的哀怨是由“九重忽不見”引起的,那“九重忽不見”的原因在哪里呢?詩中沒有說。不過開頭“非關長信別,詎是良人征”兩句,倒透露了一點供我們探尋的消息。“長信”,漢代長信宮,太后居住之所。班婕妤當初得到漢成帝恩愛,后來失寵,深恐見害,便含怨請赴長信宮服侍太后,以了卻余生。良人,妻子對丈夫的稱謂。從前一句里我們得知,這少婦不是幽囚宮中的失寵怨女,而是有夫之婦。從后一句里我們得知,這少婦不是丈夫出征在外的思婦,而是丈夫就在家中的失愛者。婚姻是以性愛為基礎的男女結合,而文明時代人類性愛的最大特點便是排他性。然而南北朝時期,貴人于正室之外,廣羅姬妾,極蓄家妓。不消說梁宗室蕭宏其“后庭數百千人”,就是一般士大夫也或有“侍妾百余”,或有“侍妾數十”,至于等而下之者,更是司空見慣了。如此廣羅姬妾,不僅對愛情是莫大的褻瀆,而且必然締結許多沒有愛情的婚姻,給婦女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終生的痛苦。本詩抒情主人公為什么孤寂哀怨,恐怕根源就在于這婚姻上的一夫多妻制。這雖然不是作者的固有之意,卻是我們閱讀時可有的合理思考。
上一篇:《辛棄疾·祝英臺近晚春》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桃葉·答王團扇歌三首》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