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峒·書情寄上蘇州韋使君兼呈吳縣李明府》原文與賞析
崔峒
數年湖上謝浮名,竹杖紗巾遂稱情。
云外有時逢寺宿,日西無事傍江行。
陶潛縣里看花發,庾亮樓中對月明。
誰念獻書來萬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詩題中“韋蘇州”,指韋應物。《四庫提要辨證》卷二○考韋于貞元二年赴蘇州刺史任,一兩年后去官,所說甚確,今從之,故此詩當作于貞元二年至四年期間,是崔峒晚年的作品。“李明府”,名不詳,乃當時吳縣縣令。
“數年湖上謝浮名,竹杖紗巾遂稱情。”據《唐詩紀事》及崔峒朋友們的詩文記載,崔曾登進士第,大歷中任拾遺、補闕等職,與盧綸等人相酬唱,后因事謫為潞府(治所在今山西襄垣縣北)功曹,終于州刺史,卒于貞元中期。從詩的作年和詩中語氣來考察,這首詩可能即作于潞府功曹任上。功曹為閑官,所居之地又遠離朝廷,因而詩的上句說數年來漂泊江湖,摒棄為官的虛名,下句“竹杖紗巾”,為隱者裝束(紗巾別于冠弁),自己逍遙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志。金圣嘆批曰:“‘遂’字妙!妙!言亦既寬然有余,更無欠缺也。不知何一日何一故又要獻書,遂又生出無數不稱情” (《金圣嘆選批唐詩》卷之四上)以“遂”字為中心解這兩句詩,頗中肯綮。下一聯便具體寫瀟灑的生活:
“云外有時逢寺宿,日西無事傍江行。”云外,即方外,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指詩人現居的閑散之地,此聯詩人自述一切率意而行,有時逢寺即宿,有時日薄西山,閑來無事,沿江信步漫游。這兩句大有神韻,頗似司空曙《江村即事》中“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一聯的意趣。司空圖《詩品》 “疏野”云: “惟性所宅,真取弗羈。控物自富,與率為期。筑室松下,脫帽看詩。但知旦暮,不辨何時。倘然適意,豈必有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正是這種境界的形象化描繪。
金圣嘆批前四句說: “本意欲寄獻書一段苦況,卻不自意忽然出手,筆下寫作‘數年’二字,于是一順且說未來獻書前其行徑得如此,真為疏放殺人,快活殺人,今日思之,實悔獻書也。”金氏對前解的構思和意趣的特點,剖析入妙,但說詩人“實悔獻書也”則不然,因為大歷詩中雖多談山林隱逸,但往往并非出于本心,他們常處于“仕”與“隱”的矛盾之中,而“仕”始終是占主導地位的。
頸聯歸結到寄韋李本意。“陶潛縣里看花發,庾亮樓中對月明。”上句陶潛指李明府,陶曾為彭澤令,故以陶比李,下句庾亮指韋應物。陶淵明既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李又是崔峒友人,觀那首《贈同官李明府》中“流水聲中視公事,寒山影里見人家”的句子,不難看出李明府也是一位胸懷磊落的人物; 庾亮為晉朝太尉,《晉書》卷七十三載:亮都督江荊六州軍事,鎮武昌。“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樓,亮至,將起避,亮徐曰:‘諸君少住,老子于此興復不淺’。便據胡床嘯詠,其坦率多類此。” “樓中對月”疑寫此事。韋應物為大歷、貞元間著名山水詩人,性格閑靜清雅,詩風恬淡,也非系于功名利祿者。崔峒以兩位高雅疏放的古人,比喻兩位同樣雅潔的今人,說他們做官,不言政績如何,而云看花、對月,主要是對他們“吏隱”生活的羨慕,同時微露自傷不遇之情。
“誰念獻書來萬里,君王深在九重城。”尾聯轉入牢騷不平,詩人直接向兩位朋友訴苦,我不遠萬里,來到京城獻書,誰知“君之門兮九重”,一片丹心,難以上達天聽,不被君王所知。這兩句并不是“悔獻書”,他對獻書毫不悔恨,而是有一種怨憤,怨自己運氣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賞識自己的才干,使得他不能象韋蘇州和李明府那樣,既有官當,又過著“瀟灑送日月”的生活。“十才子”胸中常有“仕”與“隱”這一對矛盾在交戰,若從他們的詩歌表面看,表現歸隱的似乎更多一些,其實不然。他們都是中下層知識分子,生逢亂離之世,既無遠大理想,又無深沉的憂國憂民之心,同時也非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逸士,他們只是一批普通的文人,做官,是他們骨子里所想的,這半是受傳統儒家思想的熏陶,半是為生計所迫,偶爾也許是為了國計民生;至于他們常常發出的歸歟之嘆,通常是唱唱高調,有時是厭倦這瑣細的吏事,而向往著無拘無束的生活,因而,對他們來說,最愜意的就是“陶潛縣里看花發,庾亮樓中對月明”這樣吏、隱兩全的生活,崔峒因未得到這種“待遇”而產生怨恨,不過,他的“怨”,是“怨而不怒”,合乎中庸之道的。崔峒的友人王烈有一首《酬崔峒》詩,對他的矛盾心理寫得很形象具體:“狥世甘長往,逢時忝一官。欲朝青瑣去,羞向白云看。榮寵無心易,艱危抗節難”。
崔峒的詩現在僅存一卷,在當時詩名卻不小,唐人高仲武《中興間氣集》選詩頗嚴,選錄了崔詩九首,并予以較高評價: “崔拾遺,文彩炳然,意思方雅。如‘清磬渡山翠,閑云來竹房’。又‘流水聲中視公事,零山影里見人家’。斯亦披沙揀金,往往見寶。”這首《書情寄上蘇州韋使君兼呈吳縣李明府》,確實當得起“文彩炳然,意思方雅”的稱譽,全詩意象高華,投贈之意,怨恨之情,出以雅正之筆,十分難得。高氏又說崔詩“披沙揀金,往往見寶”,是針對“清磬”、“流水”等“有句無篇”的詩而言,這首詩通體流暢渾成,意境完整,比有句無篇者又勝一籌。
上一篇:《杜甫·樂游園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白居易·井底引銀瓶》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