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迪《華子岡》唐山水詩鑒賞
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裴迪是盛唐田園山水詩派的主要詩人之一,早年與王維、崔興宗等隱居終南山,互相倡和。后王維得輞川別墅,裴迪成為座上常客,“輞水周于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 (《舊唐書·王維傳》)。賓主詠輞川二十景,各成絕句二十首,這就是著名的《輞川集》。《華子岡》就是其中的一篇。
王維曾這樣描述他們對華子岡的感受: “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 寒山遠火, 明滅林外, 深巷寒犬, 吠聲如豹, 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仆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池也。”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裴迪此詩描寫的正是這秋晚的華子岡景色。
落日西下,松風漸起,詩人游興未盡,漫步在回家的山間小道上。全詩即以還家為線索,通過詩人對所見所聞的獨特感受,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亦動亦靜的藝術畫面。首句一“落”一“起”兩個相對應的動詞,把夕陽西下、晚風初起的黃昏景色鮮明地勾畫出來,人們可以看到夕陽悄悄躲入山后,微風輕輕掠過松林。第二句緊扣上句,正當秋高氣爽之日,落日照射,松風吹拂,路邊小草上的露珠早已揮發殆盡了,所以說“草露晞”。后兩句寫云光、山翠。云光指傍晚的夕陽余暉,山翠即山氣、山色,山色青縹,謂之翠微。這里詩人也用了兩個動詞——“侵”和“拂”,侵有侵染之意,形象地描寫出詩人在夕陽下悠然自得、漫步下崗的生動情景。“山翠拂人衣”一句,暗里轉換了主賓關系,賦予薄暮明滅的山色以主動性,增強了景物的動感。云光山色,追逐著詩人的腳步,吹拂著詩人的衣衫,從反面又襯托出詩人對華子岡景色的喜愛和流連。
寥寥二十字,寓詩人獨特的感受于尋常的山間景色之中,筆墨疏淡而意蘊超遠。前人論王、裴輞川唱和,說“神與境會,境從語顯,其命意造語,皆從沈思苦練后,卻如不經意出之,而意味、神采、風韻色色都絕” (王士禛《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誠然。
上一篇:陸游《劍門關》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趙秉文《華山》金、元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