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清平樂①·辛棄疾》
茅檐低小②。溪上青青草。醉里蠻音相媚好③。白發誰家翁媼④。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⑤,溪頭臥剝蓮蓬。
①清平樂,詞牌名。 ②茅檐,指茅草屋。 ③蠻音,吳地的方音。相媚好,相互說著柔媚好聽的方言。媚好,悅耳、動聽。 ④翁媼,指老頭與老太太。 ⑤亡(音義同無)賴,原意無聊,這里是頑皮、淘氣的意思,并無貶意。
這首詞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輕筆淡墨,令人賞心悅目。
上片勾勒環境烘托氣氛。開篇用素描手法,從“茅檐”“溪上”“青草”入手,淡淡幾筆便形象地描繪出江南農村的特色,為人物的出現安排下廣闊的背景。“茅檐低小”引杜甫“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絕句。第二句點明茅屋距小溪不遠,而溪上青草,是暗用謝靈運“池塘生春草”語意,說明生機無限,又是農忙季節了。三、四句寫詞中出現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們講話的聲音帶著醉意,愈加顯得溫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們面前時,才發現說話的已不是什么年輕人,而是白發蒼蒼的老年人了。從“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詳,從“媚好”可以看出他們精神的愉快。
下片轉入對這一家其他人的描繪。這樣寫,主客觀層次較為分明,比把“醉”的主語指翁媼似更合情理。大兒鋤豆,中兒編織雞籠,都是寫非正式勞動成員在搞一些副業性質的勞動。這說明農村中絕大多數并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閑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能力的年齡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詩人著力于“小兒”的描繪,共用了兩句,占全詞四分之一篇幅。“溪頭臥剝蓮蓬”形象地刻畫出他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對此,詞人感到由衷的歡喜。
這首詞具有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字里行間處處洋溢著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悅之情,客觀上反映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生活的憎惡。
●清平樂,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又名《憶蘿月》《醉東風》等。雙調四十六字。上闕押仄韻,下闕換平韻。亦有全押仄韻者。
●辛棄疾留下的詞,豐富了福州水的韻味,山的靈性,甚至成為福州向外推廣的絕佳代言辭。最有名的當數贊美福州西湖的“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蘇東坡曾把杭州西湖比喻成西施,而在辛棄疾筆下,福州西湖則成了未嫁的西施,秀麗玲瓏,清純可愛。
●辛棄疾的詞風影響了一代人,南宋重要的辛派詞人不下數十人,和辛棄疾同時的有陳亮、劉過等,稍后有劉克莊,更晚有劉辰翁等。他們的詞慷慨激昂,把詞推向撫時感事、散文化、議論化的道路,雖音律精確,辭藻秀麗不及姜夔、吳文英,但卻有著高昂的氣勢。
田園生活為許多郁郁不得志的騷客們提供了廣闊的創作背景。他們大多以農村的景物和農民、牧人、漁父等的勞動為題材,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從而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陶淵明可以說是田園詩的鼻祖。
歸園田居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用語十分平淡自然。初看,此詩平淡無奇,淡到幾乎看不見詩,但卻得到人們的欣賞并廣為傳誦,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與中國文學史上前前后后諸多的田園詩人相比,陶淵明最大的特色就是親自參加了農業耕作,并在詩中真切地表達了其中甘苦。
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疇,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作者筆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月亮作為一種永恒與自然的象征,它也成為士大夫逃避紛紜的現實苦難,笑傲山林的人格的意象,在否定了現實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為一種飄逸的風范。“帶月荷鋤歸”表現了詩人返歸家園,超然世外的灑脫。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上一篇:宋詞《清平樂·劉克莊》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漁家傲·朱服》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