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五言詩·易水送別》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原詩今譯】
在易水之濱荊軻告別了燕太子丹,
他一想起秦始皇,就要怒發沖冠。
古時的荊軻雖死,但其壯舉猶存,
聽歌聲悲壯,似在易水上空飛旋。
【鑒賞提示】
詩題又作《于易水送人》,但我們尋繹全章,似無送人之意,應以《易水送別》為正。這是一首詠懷古跡之作,而不是一首贈別送行之作。
此詩所詠的,正是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中所敘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刺客列傳》中有這樣一段: “……(燕)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zhǐ)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這就是詩題“易水送別”的具體所指。大約詩人駱賓王,行經易水之濱,遂感慨古事,寫下了這首詠懷古跡之作。
一、二兩句,把司馬遷的那段文字用詩句概括,幾乎是復述,沒有另外的意思。三、四兩句,也很淺顯,贊美了荊軻的壯氣長留于天地之間。駱賓王是“四杰”之一,初唐名家,為什么這首詩寫得這么簡易?
其實,這不難理解。當初唐之時,政治穩定,社會安寧,各方面都不存在可以假借歷史人物而大發感慨的那種情況,所以駱賓王偶然涉足易水之濱,對荊軻這個人物,也只作簡單的憑吊。“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憑吊的思想感情是深摯的,同時又是很明顯的。
以荊軻刺秦王入于詩詠的,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大概是第一個人。他的《詠荊軻》五言三十句,除了同樣以詩句組織《刺客列傳》中的情節而外,還有幾句感憤言語。陶淵明在述說了易水送別之后寫道:“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陶淵明處在晉宋易代之際,晉統岌岌可危,野心家正在圖謀篡奪,這時候,他提出“圖窮事至”“豪主怔營”“劍術荒疏”“奇功不成”等語,都是有為之言,都是自明本心的話。所以,詩人怎樣感懷古人古事,怎樣憑古吊今,都是與他所處的時代環境密切相關的。這樣看,駱賓王之詠易水故事,只出之以憑吊筆意,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上一篇:賈至《七言詩·早朝大明宮》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楊萬里《七言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