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歸莊·己丑元日》原文賞析
四年絕域度新正,此夕空將兩目瞠。天下興亡憑揲策,一身進退類懸旌。商君法令牛毛細,王莽征徭魚尾頳。不信江南百萬戶,鋤耰只向隴頭耕。
這是一首充滿反清思想的詩。作者歸莊,系明末復社成員。參加過江南抗清起義,失敗后,往來山澤間,野服終身。其詩多寫家國之難,有濃厚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
詩篇題為“己丑元日”。己丑,清順治六年(1649),其時清人已基本統一中國,南明桂王尚在西南苦苦撐持。元日,元旦。由此可見,該詩的寫作時間是己丑年元旦。
歲值除舊布新之際,詩人緬想過去,展望未來,不禁思緒縈懷,感慨萬千。
首句“四年絕域度新正”,是對過去四年抗清斗爭生活的回顧。“絕域”,邊遠的地區。“新正”,元旦。“度”,過。1645年,清兵攻江南,作者和顧炎武起兵抗清,他們來往于邊遠地區,與清軍巧妙周旋,奮勇阻擊,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卻取得了一些勝利。無奈清軍勢力強大,自己力量弱小,雖苦戰四年,終沒有能趕走清軍,光復大明。這不能不引起作者無限的悵恨。詩的第二句,形象地表現了作者在元旦之夜憤激不平的情態。“瞠”,瞪眼。既充滿對清朝的滿腔仇恨,又包含對自己不能實現推翻清朝統治的理想的惱怒。失意的情懷,使詩人愁苦不堪!
三、四兩句,是詩人感嘆明亡后不甘失敗,然仍無所作為。“揲策”,抽取蓍草算吉兇,指卜卦。“懸旌”,懸掛著的旌旗。詩人率領民眾堅持抗清斗爭已達四年之久,可目的仍然不能達到。難道大明氣數已絕,清廷有神靈庇護?難道古人的占卜問卦能決定天下的興亡?難道一個人的命運如同隨風飄揚的旗幟,變幻無常?所有這些,詩人都是不能接受的,但是又不能斷然否定。“天下興亡憑揲策,一身進退類懸旌”,是詩人痛苦心聲的吐露,是無可奈何的申訴。
清廷貴族統治中國,人民遭受沉重的壓迫和剝削。“商君法令牛毛細,王莽征徭魚尾頳”,借詠歷史事實,揭露清王朝法令嚴苛,徭役繁重,人民疾苦。“商君”,商鞅,戰國時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以嚴刑峻法為核心,認為“重刑,連其罪,則民不敢試”(《賞刑》),為秦孝公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法令。杜甫《述古》詩曰:“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清統治者在開國之初,為了鎮壓廣大漢族人民的反抗,就承襲明律制定并頒布了大清律,大清律可以說是集歷代刑法的大成。在大清律中,凡是被統治者認為“十惡”的,包括“謀反”(企圖推翻清王朝)、“謀大逆”(謀毀皇帝的宗廟、宮闕)、“不義”(殺本地的長官)都一律處以極刑;人民的集會結社、聚眾罷市、喧鬧公堂、編定或歌唱違禁的詞曲以及一切有礙封建統治的言論和行動皆不許可。法令之細,實如牛毛! 王莽,西漢末年權臣,篡位后建立新朝,政治黑暗殘暴。所以,詩人用“魚尾”來比喻人民在王莽統治下的勞苦。魚尾頳,魚尾赤色。《詩·周南·汝墳》,“魴魚頳尾”。《注》: “魚勞則尾赤。”后來即以 “頳尾”、“魚尾頳”比喻人民困于虐政。詩人以商鞅法令的嚴酷,王莽徭役的繁重,揭露了清朝黑暗殘暴的統治; 同時,又寄寓于了自己胸中的微旨。商鞅雖以嚴法著稱,但最后作法自斃,車裂而死;王莽雖篡漢自立,橫征暴斂,但國祚不昌,很快便在農民的無情打擊下徹底崩潰。明王朝雖然暫時被清朝代替,但清朝的國運也是不會長久的!
詩的最后兩句,是作者對江南人民的殷切期望。他堅信,江南百萬民眾,一定不會只埋頭耕種,而不拿起鋤耰作堅決的反抗。“耰”,古代平土農具。賈誼《過秦論》說秦末農民拿了“鋤耰棘矜(戟柄)”起來抗秦。“隴頭”,指田間。隴,田埂。詩人在不成功面前,仍未絕望,希冀與江南人民群眾一同抗清。這是何等可貴的戰斗精神!
這首詩,作者以感情發展為脈絡,將現實和歷史相結合,抒發了堆積在胸中的復雜情懷,有對自己理想不能實現的惆悵之情,有對清王朝采取殘酷統治的痛恨之情,也有對江南人民抗清斗爭充滿信心的期望之情,而主旋律就是推翻清政府。這在當時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上一篇:古詩《錢載·岳頂夜起》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楊慎·廣心樓夜宿病中作》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