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樂府民歌
孤兒生,孤兒遇生,命獨當苦!父母在時,乘堅車, 駕駟馬。父母已去, 兄嫂令我行賈。南到九江,東到齊與魯。臘月來歸, 不敢自言苦。頭多蟣虱,面目多塵土。大兄言辦飯, 大嫂言視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 孤兒淚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來歸; 手為錯,足下無屝。愴愴履霜, 中多蒺藜;拔斷蒺藜腸肉中,愴欲悲! 淚下渫渫,清涕累累。冬無復襦,夏無單衣。居生不樂,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
春氣動,草萌芽, 三月蠶桑, 六月收瓜。將是瓜車,來到還家。瓜車反覆,助我者少, 啖瓜者多。“愿還我蒂! 兄與嫂嚴, 獨且急歸, 當興校計!”
亂曰: 里中一何譊譊! “愿欲寄尺書, 將與地下父母, 兄嫂難與久居。”
在封建社會中,血親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赤裸裸的金錢利害沖突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基礎之上的,一旦溫情脈脈的面紗被撕毀,尊長者就會露出猙獰的吃人兇相,卑微者就會淪為奴隸,受盡虐待、凌辱和折磨,求生不能,告訴無門,唯有死路一條。《孤兒行》就是這樣一篇慘晶泣血的控訴書。
這首民歌,在不滿三百字的短小篇幅中,通過行賈、汲水、收瓜三個典型情節的描寫,再加上一個簡短的尾聲,已經將孤兒的怨苦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民歌采用第一人稱的口吻訴苦,使讀者立即產生一種仿佛面對受害者而親聆其慘痛之聲的逼真感。古語云:“哀兵必勝。”慘痛之音也最能震撼人心。民歌劈頭,就是孤兒訴說他的命運之苦:“孤兒生,孤兒遇(偶)生,命獨當苦!”孤兒偶然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獨獨地命運就應當這么苦么?緊接著,民歌通過“父母在時”和“父母已去”的前后對比,直截了當地揭示了造成孤兒命苦的原因,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兄嫂令我行賈。”于是,民歌便很自然地進入了第一個典型情節的描寫。
如果在平庸的作者手中,就可能要滔滔不絕地詳細鋪敘孤兒行賈的具體過程和所受的苦。如果那樣寫,一方面不能集中筆墨直接揭露兄嫂對于孤兒的虐待,另一方面也會造成結構松散,毫無余蘊。如今僅用“南到九江,東到齊與魯”九個字就高度概括了行賈地域之廣和路途之遙,其中已隱藏著無限辛苦。接著,以“臘月來歸,不敢自言苦”兩句反跌行賈途中苦不堪言的景況,用虛筆擴大了詩的容量,給人留下了豐富想象的余地。“臘月來歸”不僅暗示了行賈時間之長,還使人聯想到孤兒在歸途中所受到的酷寒冷風侵襲之苦;“不敢自言苦”既說明了其苦不堪忍受,又暗示了兄嫂的淫威,為下文的描寫墊了底。
“頭多蟣虱,面目多塵土”兩句肖象描寫補充了“不敢自言苦”的具體內容,使人對孤兒行賈之苦有了非常具體深刻的印象。接著再寫兄嫂逼迫孤兒辦飯、視馬、行汲,簡直不容他喘一口氣,從而更易激起讀者對這種虐待行為的義憤。
如果說對于行賈之苦是采用概括敘述和間接描寫的話,那么,對于行汲之苦則采用具體描寫和典型細節的直接描寫。一是寫孤兒手上皮膚皴裂,僅用“手為錯”三個字,就極其形象極其準確地模寫了孤兒雙手皴裂如磨刀石的樣子,逼真地再現了孤兒所受的寒凍之苦。二是寫孤兒腳上沒有草鞋所造成的極其嚴重的后果:赤腳踏在冰霜上,致使蒺藜刺進足脛后面的肌肉中,造成孤兒極大的痛苦。二是寫孤兒由于在冬天連夾襖都沒有,在夏天連單衣都沒有,終于萌生了要去自殺下從地下父母的念頭。因為以上描寫充分而深刻,所以不僅使人十分具體地感受到孤兒在臘月行汲所遭受的苦楚,而且還猶如親身承受一樣地感受到了兄嫂對于孤兒的殘酷無情,這種殘酷無情已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
至于收瓜的情節,則民歌又換了一種手法。先用“春氣動,草萌芽,三月蠶桑,六月收瓜”幾個短句,交代了季節的更替,干凈利落地從臘月行汲很快地跳到了“六月收瓜”,避免了行文的拖沓和不必要的描寫。接著重點寫孤兒翻掉瓜車后所面臨的嚴重困境:“助我者少,啗瓜者多”。盡管只用了八個字,卻窮形盡相地刻劃了世風澆薄、世人趁火打劫的惡劣行徑,從而說明孤兒兄嫂之所以如此殘酷地虐待孤兒,這是社會制度所造成的,這決不是偶然的社會現象。而這時對于孤兒心理活動的一段深刻描寫更是這首民歌的神來之筆:“愿還我蒂,兄與嫂嚴,獨且急歸,當興校計。”意思是說,孤兒面對這一群搶瓜吃的路人無可奈何, 只好要求他們把吃剩的瓜蒂給留下來,作為翻車的見證,以便到刻薄的兄嫂跟前去解釋一番,必將為這發生一場大的口角。對于孤兒這種可憐的哀求,讀者一定能清醒地認識到是無濟于事的。越是無濟于事,則兄嫂的殘暴和孤兒的值得同情便越是寫得深刻。
尾聲中以“里中一何譊譊”來描寫孤兒仿佛已遠遠地聽到了兄嫂在家中的叫罵聲,傳出了孤兒這時的心聲,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最后再一次寫到孤兒痛不欲生,愿去追隨地下父母,不僅有力地呼應了上文,而且完滿地完成了本篇所要表達的主旨;并造成哀韻綿綿,令人難以卒讀的強烈效果。
清代著名詩論家沈德潛在《古詩源》卷三中說:“極瑣碎,極古奧,斷續無端,起蕩無跡,淚痕血點,結掇而成,樂府中有此一種筆墨。”清代張玉谷《古詩賞析》卷五也贊美這首民歌“通體照應謹嚴,接落變換,敘次簡古,無美不臻。”這些評價,都是很精辟的。
上一篇:《婦病行·漢樂府民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官倉鼠·曹鄴》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