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浣溪沙①·吳禮之》南國風流是故鄉。紅鹽落子不因霜②。于中小底最珍藏。
南國風流是故鄉。紅鹽落子不因霜②。于中小底最珍藏。
薦酒薦茶些子澀③,透心透頂十分香。可人回味越思量④。
①浣溪沙,詞牌名。 ②鹽,看,從旁邊看。 ③薦,獻上。 ④可,值得。思量,想念,記掛。
詞人開篇一句“南國風流是故鄉”,便是直抒胸臆,表達思念南鄉之情。南國美麗旖旎,山水清秀令人時刻掛念。同時也暗表詞人身遭飄零、浪跡不定、仕途失意的心境。在寂寞孤苦之中,常常想起南國之舒心景色、往日趣事。隨后,運用凝練詞語刻畫出思鄉紅豆的形象,雖然筆墨不多,但生動傳神,令人油然生情,感受到小巧玲瓏、可人喜愛的思鄉豆的形象。詞人寫道:“于中小底最珍藏”,也表達自己思念南國之情,隱藏心中,卻又時刻勾起掛念和幽思。詞人從視覺隨后又跳躍到味覺感受的表達:“薦酒薦茶些子澀,透心透頂十分香。”這既是詞人在強化思鄉紅豆給人的味覺刺激,苦澀而韻味深長,令人回味無窮,也是在自述生活的淡然與苦悶酸澀,又表達著思鄉時擁有透徹心底的爽快與舒心,香甜而回味雋永。在詞人短小精練的表白中,詞人嫻熟地運用想像與聯想,打通人的各種感官的連接渠道,和諧交錯,虛實結合,憂煩與欣喜交糅,讓人讀后既是憂思惦念,又是落寞惆悵。淡淡的憂思油然而生,苦苦的生活滋味不言而喻。結尾句“可人回味越思量”巧妙而精道地表露:人生坎坷,經歷的憂傷和失意,體驗的落寞與悲苦,目睹的沉浮與悲歡,一切的一切,讓人回味、品評,讓人在悠遠的回顧之中倍感生命的厚重。詞人抒懷寫意,刻畫思鄉之苦、相思之情,全篇卻只字不提紅豆二字,正用其相思子之形象以切合相思之情。
開篇直書紅豆產地,語極樸實,情感真摯,而又極富形象性,抒懷自然。言在此而意在彼,末句點明其相思屬性,且用一“越”字達到表現至極,自身所寄之意亦深含其中,思鄉之情綿長沉重,語淺而情深,可謂精美絕倫的思鄉曲。
紅豆作為詩詞中的意象,本義表達相思,象征愛情。紅豆的形象,紅艷艷、亮晶晶,紅豆的性格,熱烈、溫潤、玲瓏、精致、堅貞,也確實是愛情的絕妙象征。后來紅豆也象征故國之思。從男女相思到故國之思的這一轉變,發生于唐代安史之亂之后,發展于明末清初時期。明末清初錢謙益“可是湖湘流落身,一聲紅豆也沾巾”,道出了深深的懷念故國情懷。
●吳禮之,字子和,錢塘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寧宗慶元中前后在世。一生善于工詞。特色鮮明。嘗有王生陶女月夜共沉西湖,禮之作霜天曉角吊之。禮之有《順受老人詞》五卷,《花庵詞選》傳于世。
●浣溪沙,參見第42頁相關介紹。
●紅豆,植物名,生于江南,人稱相思子。時常為人們寄托相思、思慕的象征。遷客騷人詠此以寄相思,亦可表達友情,境界高妙。相傳當時有人傳唱紅豆主題歌曲,流行江南。據說紅豆的故鄉是南寧,位于廣西的西南部,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邊陲古城,古稱邕州,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唐代王維有《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淺顯明了的詩句,寄托了深深的思鄉情緒。
古代詩詞中思鄉詩也是一大家族,讀來膾炙人口。
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是白居易在唐文宗開成三年寫的。白居易少年時代,中原地區戰亂頻繁,逃避戰亂到江南生活,曾經一度浪跡蘇、杭。唐穆宗長慶二年,白居易曾經因為目擊國事日非,朋黨傾軋,主動要求朝廷外放,他先后任杭州、蘇州刺史。晚年,白居易居住洛陽。在六十七歲那年,寫下了《憶江南》三首,回憶江南春色,表達思念之情。
詩人開篇盛贊“江南好”不是虛情假意,無病呻吟,而是寫了他自己親身經歷、感受到的。詩人置身思維的宏大想像中,但又不寫諸多物象,而是精練地一筆帶過,道出富有典型意義的江南水鄉的旖旎風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作者善于運用色彩的記憶,形成強烈的魅力,提煉思念的意象:紅花、綠水,對比鮮明,過目不忘。通過運用典型事物、典型時空:例如日出時的江花和春來的江水,描繪一幅形象而回味無窮的美好畫面。“日出”與“春來”,動感十足,一升起一回歸,一起一落,在起伏跌宕之中,人人都會浮想聯翩、念念不忘生活場景的美妙經典——故鄉。“紅勝火”,紅色的艷麗,記憶的強化信號,給人一束熾烈電擊感受,精神倍感清爽,鮮艷奪目。緊接著,綠波粼粼交相輝映,增強了色彩對比效果。隨后作者又在“藍”字上大做文章。“綠如藍”,江水藍,勝過綠色的一種更高層次的本色。靜中有動,視覺清晰,而這種賞心悅目的江南春景,洛陽是看不到的。觸景生情,發出深深的慨嘆:“能不憶江南”,思緒油然而生,愁緒交織不斷。
南國風流是故鄉。
上一篇:宋詞《沁園春·辛棄疾》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浣溪沙·晏殊》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