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王猷定·錢烈女墓志銘
揚州有死節而火葬于卞忠貞祠南十五步, 為鎮江錢烈女之墓。烈女死明弘光乙酉 【1】 四月二十七日,五日乃火。以家于忠貞祠, 即其地為墓。當其死, 告于父, 無葬此土, 以尸投火。父如其言。
南昌王猷定客揚州, 與里人談乙酉事, 輒為詩文吊之。歲丙申春, 其父乞余銘。痛哭言曰:“吾老人無兒, 自吾女死, 而老人不欲生也。城破, 督師史公【2】率兵趨東門。女決其必死, 己持刀欲自剄, 余挽其手; 積薪以焚, 余又奪去; 結繯絲絕, 繯又斷。余皇急不知所出, 不得已, 乃予以藥, 曰:‘汝姑視緩急可也’”。
猷定為之感泣。時, 賓客聞者皆流涕。
又言曰:“嗚呼! 吾老人十年以來, 頭童【3】然禿且盡, 而視聽茫然, 而肝膽崩裂, 如沸如屠然。每憶吾女吞藥不得死, 吾老人不知生之可戀, 而死之可悲也! 兵入, 以戈刺床下, 數刺, 數抵其隙, 乃去。不知女反匿床下。藥發,喘不絕。余與老妻抱之慟,強飲以水,不死。女泣謂余曰:‘兒必死,無緩兒為也。兒受生養十六年,父母又無男兒,不能與父母相養以生,相待以老,俾【4】至于終身。而今使父母收我骨, 目不瞑矣!父老祖宗之不血食【5】。家世江南,當與母勉圖歸計耳。’時注水庭中,立起以頭投水;水淺, 自頂以上不及頸。余力持之起, 目瞪, 口瀉水如注。是時, 雨甚, 門外馬蹄踐血與泥聲濺濺。比【6】屋殺人焚廬,火四起。夜,女以紙漬水塞口鼻,強余手閉其氣令絕。余心痛,手不能舉。又解衣帶強母縊之,母侖卒走出。聞足擊床閣閣【7】。嗚呼!死矣!”
猷定聞益悲,忍不銘!
烈女名淑賢。父為鎮江錢公應式。母卞氏。公善醫,活人者眾。女死后,受兵梃刃【8】數十,不死。兵縛公欲殺,以手格【9】之,皆仆地,反得免。卞時病甚,亦受刃,久之復蘇。人以為女之陰助云。
銘曰: 三光絕,一炬烈。后土爭之,土欲裂。瘞【10】爾于忠貞之旁。麗重離【11】以照四方之缺。
【注釋】
【1】弘光乙酉:弘光是明福王朱由崧的年號,乙酉年,即公元1645年。
【2】督師史公:指以宰相身份在揚州督師的史可法。
【3】童:禿的。
【4】俾(bi):使。
【5】血食:古時殺牲取血,用以祭祀。此指祭祀。
【6】比:靠近、接連。
【7】閣閣:此處用作象聲詞,形容烈女用足擊床聲。
【8】梃刃:兵器。梃:棍棒。刃:刀。
【9】格:擊、打,拼搏。
【10】瘞 (yi):掩埋、埋藏。
【11】 麗重離: 麗, 依附。重離, 指日月。
【賞析】
這是王猷定為錢應式之女淑賢寫的一篇墓志銘。
這篇墓志銘通過錢應式老人之口, 敘述了錢烈女淑賢在揚州被清兵攻陷后, 以死抗爭的經過, 從而表現了烈女反對異族侵略, 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這篇墓志銘敘事悽愴壯烈, 寫得感情濃烈沉摯, 頗有筆力。
全文可分為七個自然段, 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即第一自然段。交代錢烈女在清兵攻陷揚州后為大義而死并以尸投火的時間, 地點及其墓址。這是文章的開端。
第二部分是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敘述錢烈女死去十余年后, 錢應式老人為女兒“乞銘”的經過, 并通過錢老人之口, 詳寫烈女為不落入清兵之手,“凡五死而得絕”的過程。記敘中, 一字一淚, 一字一淚, 蕩氣回腸,感天動地。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
錢烈女之事,在 《清史稿》 中也有記載, 不過, 只寥寥數十字:“錢應式女淑賢, 丹徒人。聞城破。數自殺, 未絕。雨甚, 門外萬馬聲, 比屋殺人, 火四起。淑賢以紙漬水塞口鼻, 持父手壅其氣, 父手悸不能舉, 又解衣帶, 強母使縊。母哭走, 出, 聞足擊床閣閣, 入視, 已絕”。而在這篇墓志銘中, 作者懷著熾烈的情感, 極為詳盡地記敘了錢老人哭訴烈女死節的全過程。順治二年 (即乙酉年) 四月揚州被清兵攻破, 烈女視督師史可法趨東門, 形勢已無法挽回, 便立下必死的決心。父親敘述說: 她“己持刀欲自剄, 余挽其手; 積薪以焚, 余又奪去; 結繯絲絕, 繯又斷。余皇急不知所出, 不得已, 乃予以藥。曰: ‘汝姑視緩急可也’。”這段記敘, 語句極其倉促, 情感極為壯烈。把面對異族入侵, 烈女恨敵入骨, 御敵無方,決心以死自衛的情景和面對女兒死節, 慈父愛女心切, 救女無術, 不知所措的情景交織在一起, 形成緊張悽愴的氣氛。至此, 事件雖然還未講完一半, 而作者王猷定已經“為之感泣”, 賓客也“皆流涕”不已了。這種抒情式的插敘, 使敘述告一段落, 既烘托了悲劇氣氛,又為后邊的繼續敘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接著, 作者記下了錢老人悲痛的抒情:“嗚呼! 吾老人十年以來, 頭童然禿且盡, 而視聽茫然, 而肝膽崩裂, 如沸如屠然。每憶吾女吞藥不得死, 吾老人不知生之可戀, 而死之可悲也!”愛女死去十多年了, 父親仍承受著劇痛的熬煎, 掙扎于極度痛苦之中。十余年時光過去了, 但思女之心更切, 念女之情更濃。以至于頭發脫盡, 視聽茫然, 每時每刻,內心深處都“如沸如屠”。痛定思痛, 痛苦至極, 絕望至極, 麻木至極,乃至“不知生之可戀,而死之可悲也!”
如果說前邊的文字使人為烈女之烈而感泣,那么至此,人們又在為錢老人的心境而悲傷了。這樣的抒情,使人撕心裂肺,柔腸寸斷,也為繼續寫烈女事跡,進一步渲染了更加悽壯的氣氛。接下來,錢老人敘述了揚州淪陷后的情況。當時,天上大雨傾盆瀉下,地上清兵如密林壓來,他們尋釁作惡,燒殺奸淫,無所不為,“比屋殺人焚廬,火四起。”整個揚州城慘遭清兵鐵蹄的踐踏,百姓掙扎在水火之中。錢老人家里,敵兵已經入室,他們窮兇極惡,“以戈刺床下,數刺,數抵其隙,乃去。”但這一批去了,誰能保證,下一批不來!而烈女,已經無處藏身,只能“反匿床下”。想活下去,已經無望。當時,她“藥發,喘不絕”。但并沒有死。為求速死,她又“立起,以頭投水,水淺,自頂以上不及頸”,仍沒有死。接著又“以紙漬水塞口鼻”,并強父“手閉其氣令絕”。“又解衣帶強母縊之”。最后終于“死矣!”
一個十六歲的女孩子,在清兵大舉入侵過程中,為不遭受人身凌辱,就這樣死去了。悲哉!壯哉!
作者用“猷定聞益悲,忍不銘!”的抒情,與前邊“其父乞余銘”照應,并結束了這部分的記敘。
第三部分是第六、七自然段。補敘烈女姓名,并介紹其父母。“公善醫,活人者眾”,不僅交代了錢老人的職業,而且用他醫術高明,能“活人者眾”來反襯在關鍵時刻他獨獨沒能挽救親生女兒生還的悲劇。
女兒死后,兩位老人均慘遭兵刃,而他們大難不死,原因呢?文中寫道:“人以為女之陰助云。”此話雖為荒誕,但是卻從另一側面反映了人們對烈女的無限崇尚,對兩位老人的無比同情。銘文部分“三光絕,一炬烈”等文字,是贊揚烈女囑父將尸投火,火炬之光與日月星辰爭輝。黃土也有情,紛紛爭著掩埋烈女。烈女精神將依附日月,以照四方。
總之,本文記事,激昂悲愴,波瀾跌宕,動人心弦,充分顯示了作者善狀情事的筆力。
寫人活脫生動,個性鮮明突出也是這篇墓志銘的特色。
本文除烈女之外,還寫了錢氏夫婦、里人、督師史公、清兵卒等等。作者善于抓住人物性別、年齡、身份等特點,敘寫人物的方方面而,完成對人物形象的塑造。
刻畫烈女,作者主要突出一個“烈”字,刻畫出這血氣方剛的十六歲少女,剛烈不阿的個性。她面對猶如洪水猛獸般的清兵,視死如歸,想方設法,以死抗爭。但如果僅僅寫人物的這一個方面,那么,人物形象還欠豐滿。所以作者在寫烈女最后與父母訣別的對話中,又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另一個方面。
烈女在藥發而又不能立死時, 她一方面不讓父母解救自己, 而是懇請父母盡快幫助自己結束生命。但另一方面, 她內心深處, 對父母十六年的養育之恩, 總是念念不忘。她深感愧疚的是,不能與父母“相養以生, 相待以老, 俾至于終身”, 反而“使父母收我骨”, 以至于牽腸掛肚, 死不瞑目。她還想到父母無男兒, 她死后, 兩位老人孤苦無依, 漂泊異鄉, 該是多么艱難困苦! 所以, 她殷殷叮嚀二老:“家世江南, 當勉圖歸計耳。”至于這種歸宿又將給父母帶來些什么, 她實在是顧及不得了。錢氏女兒在強敵面前, 義無反顧, 只求速死, 至忠至烈; 而在父母面前則情思綿綿, 難舍難分, 至尊至孝。這樣, 通過對人物言語情態的描述, 一個剛烈而又多情、有血有肉的少女形象便呼之欲出了。
文中錢老人的形象, 也是豐滿感人的。作者從多方面描寫錢老人的語言、行動, 從而揭示他復雜的內心世界。女兒死節十余年后, 錢老人為女兒“乞銘”, 一個“乞”字, 道出了老人對愛女的多少思念, 多少緬懷! 錢老人對女兒深深愛憐, 并且, 他理解女兒為躲避清兵凌辱而死節的做法, 但是, 他又不忍看著女兒自盡。所以, 女兒“自剄”, 他“挽其手”。女兒“積薪以焚”, 他去奪薪。但女兒堅持己見, 死志已決。在極端緊迫、激烈的矛盾沖突中, 老人實在無計可施, 不得已才“予以藥”, 讓女兒視情況緩急而行。這似乎是幫助女兒殉節, 但是, 當女兒強其手“閉其氣”時, 老人又“心痛, 手不能舉”。這就把老人心愛女兒, 理解女兒, 又不能幫助女兒擺脫絕境的復雜矛盾的心理刻畫得深刻而真切。這是從骨肉之情方面來刻畫老人。
還是這位老人, 在敵人而前, 又怎樣呢? 女兒死節后, 敵人果然又來作惡, 他們對兩位老人施加暴力, 除“梃刃數十”外, 還殘暴地“縛之欲殺”。實在欺人太甚! 老人手無寸鐵, 而且正處在悲痛之中, 但他以一人對數敵, 挺起反抗,“以手格之”, 使敵人“皆仆地”, 而自己和老伴才得以免于一死。這種不畏強暴, 不甘凌辱, 奮起自衛, 以力抗爭的行動, 也正表現了老人崇高的民族氣節。
其他人物如在“女兒”解衣帶強母縊之”時, 痛苦得“倉卒走出”的母親; 聽錢老人哭訴時,“皆流涕”不已的賓客; 為烈女事跡“感泣”、“益悲”的作者王猷定等等, 雖都著墨不多, 但各具情態, 各有性格, 使讀者難以忘懷。
王猷定以筆墨, 更以情感, 以血淚凝結文字, 寫錢氏女兒義無反顧地殉節, 寫老人呼天搶地的悲訴, 實在動人心魄。難怪當時評論家們寫道:“每讀軫石文, 見其喜亦喜, 見其哀亦哀, 忽不知感嘆之何自而生, 涕泗之何自而集也。”究其原因, 大概就在于此。
上一篇:《古文觀止·隋唐五代文·陸龜蒙·野廟碑并詩》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