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書信《致董永舒》原文與賞析
永舒先生:
你給我的信,在前天收到。我是活著的,雖然不知道可以活到什么時候。
《雪朝》我看了一遍,這還不能算短篇小說,因為局面小,描寫也還簡略,但作為一篇隨筆看,是要算好的。此后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第二是要看別人的作品,但不可專看一個人的作品,以防被他束縛住,必須博采眾家,取其所長,這才后來能夠獨立。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國的作家。
但看別人的作品,也很有難處,就是經驗不同,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極要緊,極精采處,而讀者不能感到,后來自己經驗了類似的事,這才了然起來。例如描寫饑餓罷,富人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懂的,如果餓他幾天,他就明白那好處。
《偉大的印象》曾在雜志《北斗》上登載過,這雜志早被禁止,現在已無從搜求。昨天托內山書店寄上七(?)本書,想能和此信先后而至,其中的《鐵流》是原版,你所買到的,大約是光華書局的再版罷,但內容是一樣的,不過紙張有些不同罷了。
高爾基的傳記,我以為寫得還好,并且不枯燥,所以寄上一本。至于他的作品,中國譯出的已不少,但我覺得沒有一本可靠的,不必購讀。今年年底,當有他的《小說選集》和《論文選集》各一本可以出版,是從原文直接翻譯出來的好譯本,那時我當寄上。
此復,即頌
時綏。
魯迅 啟上八月十三日
以后如有信,寄 “上海北四川路底內山書店”收轉,則比較的可以收到得快。又及。
【析】 讀這封書信,有幾點應予注意。一是魯迅對待無名的文學愛好者的坦誠與熱心。受信人董永舒,與魯迅并無深交,且無一面之緣,他只是當時在桂林第三高級中學任教的普通教師,因為愛好文學,請求指導創作和代購書籍而與魯迅通信。魯迅對于這位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無名求助者,所給予的幫助是力所能及。他閱讀了董永舒寄來的習作《雪朝》。坦率地指出“還不能算短篇小說,因為局面小,描寫也還簡略”。但同時加以肯定說“作為一篇隨筆看,是要算好的。”然后指出了“此后”的努力的方向;魯迅還熱忱地應董永舒之托為其搜求書籍,并托內山書店寄去。還詳細解釋有的書如 《偉大的印象》 “無從搜求” 的原因; 對 《鐵流》的版本也有說明; 而對“高爾基的傳記”的介紹,以及對其《小說選集》、《論文選集》的“寄”書的許諾,無不流露出對于要求進步的文學青年的熱忱的誨人不倦的精神和真摯的關懷。試想,以當時魯迅的地位與影響,在一般人可說是決不愿去為一個陌生的求助者作此等麻煩瑣細的工作的。但魯迅卻熱忱地滿足了這位青年人的要求,這種精神是多么的可貴!
第二個值得注意之處,是魯迅在信中所提出幾個關于文學創作、借鑒及理解欣賞的重要觀點。魯迅是應董永舒的要求而作的回答,但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他指出:“此后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第二是要看別人的作品,但不可專看一個人的作品,以防被他束縛住,必須博采眾家,取其所長,這才后來能夠獨立。”他還指出 “但看別人的作品,也很有難處,就是經驗不同,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極要緊,極精采處,而讀者不能感到,后來自己經驗了類似的事,這才了然起來。”這里分別從幾個方面來談到作者與生活的關系; 學習借鑒而又必須“博采眾長”以自立;以及理解鑒賞的近似的生活體驗等等,雖未作也不可能作深入系統的論述,但這些看法不僅在當時,即使在今天,也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這封書信,行文非常隨便親切,讀來恰如與魯迅相對而坐,聽他娓娓道來,語多詼諧,幽默,更覺親切。如開筆即寫“我是活著的,雖然不知道可以活到什么時候”。再如說對于作家筆下的精采之處,讀者須有類似的體驗,方可“了然”時,舉例說“如描寫饑餓罷,富人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懂的,如果餓他幾天,他就明白那好處。”舉例生動形象而又詼諧有趣,讀來即使人有豁然領悟之感,又感到親切有味。
上一篇:魯迅書信《致蕭軍、蕭紅》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書信《致蔡斐君》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