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①。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忺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②!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③,怎一個、愁字了得!
①將息,休養。 ②怎生,怎樣,怎么。 ③這次第,這許多情況。
這首詞作者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
詞的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晨景來寫孤寂、凄涼之境。開篇連用七組疊詞,這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它極富音樂美,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徘徊低迷,婉轉凄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之人在低聲傾訴,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彌漫開來,久久不散,余味無窮。秋日,寒意襲來,只能借酒養神,借酒澆愁,正值此時,一群征雁掠過高空,在急風、淡酒、愁緒難消的情景中,它們的驀然闖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但這感覺,不是喜悅,卻是“傷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詞人亦是北人,避難南下,似乎是“舊時相識”。可雁能夠回到北方,自己卻只能客寄江南。天涯淪落之感,使本來已經濃得都化不開的愁情又增添了一層。
詞的下片由殘秋之景,進一步表現作者的凄苦之情。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紛紛,堆積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誰可以摘花送給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著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飄零的晚境。作者的感情融入落花之中,不由又黯然神傷。獨守窗前,不免觸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況自是令作者甚感凄涼、慘淡和愁苦,這境地怎么挨到天黑呢?屋漏偏遭連陰雨。當作者正在為落花惋惜、為自己憂苦之時,偏偏又下起了雨。雨點打在梧桐葉上,啪啪地響著,一直到黃昏。這雨點雖然是打在梧桐葉上,可在凄苦的作者聽來,卻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聲聲,震顫著作者的心扉。這情形,怎能用一個愁字寫得盡呢!全詞至此,戛然而止,可謂言盡而意無窮,個中滋味只有讀者慢慢咀嚼了。
綜觀全詞,作者將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層次清晰,語言通俗自然,抒情含蓄曲折,全詞沒有一滴淚,然而給讀者的感覺卻是“一字一淚,滿紙嗚咽”,堪稱千古絕唱!
黃花作為一種意象,寄寓詞人豐富的內心情感。王實甫的《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李清照《醉花陰》中“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聲聲慢》中“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作者借黃花的形象表達了自己的境遇與哀愁。
●聲聲慢,原名勝勝慢。以后蔣捷用此調詠秋聲,全詞都以“聲”字押韻,改為聲聲慢。此調有平韻、仄韻兩體。按《詞譜》所說,平韻體以晁補之、吳文英詞為正體,晁補之詞九十九字,前片九句四平韻,后片八句四平韻;吳文英詞九十七字,前片十句四平韻,后片八句四平韻。仄韻體以高觀國詞為正體,九十七字,句讀與吳文英詞相同。李清照詞則為前后片各五仄韻。
●這天下午,秋風瑟瑟,經過幾年的辛勤工作,李清照將趙明誠研究金石的遺稿又作了些增補,全部用細宣工楷謄寫,終于竣工。李清照親手在素絹封面上恭楷寫下:《金石錄》(三十卷)宋秘閣修撰,知湖州事,東武趙明誠撰。
寫完后叫丫環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寶預備好,擺到院子里菊花畦邊。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箋用鎮紙壓著,端起酒杯,前塵往事,驀地升上心頭,她把三杯酒傾在地上,告慰丈夫。然后將《金石錄后序》完成。此時已是黃昏時分,她獨自倚著窗兒,恰見一群歸雁,掠過長空:一只孤雁,遠遠尾隨在后。不多時,淅淅瀝瀝,又下起小雨來,無限孤寂、悲凄、痛楚,抑郁之情從心頭涌出,于是她奮筆疾書,千古佳作《聲聲慢》由此誕生。
李清照聽雨打芭蕉——愁,看黃花堆積——愁,看雨打梧桐——愁。雨打梧桐也勾起了另一位詞人的愁緒。
更漏子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這首詞主要是抒發思婦的哀傷之情。
詞的上片主要寫寒冷的秋夜,思婦倍感寒冷與孤獨。靜靜的秋夜,靜靜的閨房,玉爐香煙裊裊,紅燭淚滴點點。畫堂之中,主人孤獨。親人不在身邊,佳人無心梳妝,夜長衾寒,對于心有牽掛的思婦來說更為難挨。下片作者用梧桐更兼細雨表達自己的離情別緒。三更時分,雨打梧桐,無盡的離愁別苦在其中。一聲聲秋雨敲打著一片片梧桐,仿佛是在敲打著她的敏感而脆弱的心。雨到天明,佳人的思愁也無盡無休。這蕭瑟凄涼的意境,使讀者感到了思婦濃濃的愁思,同時對李清照的創作也有很深的影響。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
上一篇:宋詞《唐多令·吳文英》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天香·王沂孫》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