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毓羆
柳湖松島蓮花寺, 晚動歸橈出道場。
盧桔子低山雨重, 栟櫚葉戰水風涼。
煙波淡蕩搖空碧, 樓殿參差倚夕陽。
到岸請君回首望, 蓬萊宮在海中央。
白居易
這首詩,白居易寫于長慶三年(823)夏天,即他出任杭州剌史的第二年,詩人五十二歲。
白居易到了杭州(今屬浙江),就沉醉于美麗的湖光山色之中,寫了許多優美的詩歌。象《杭州春望》、《錢塘湖春行》是寫春光,而《西湖晚歸……》這首詩卻是寫的夏日之景。有一次,孤山寺舉行法會,他去聽講經,直至傍晚,才乘船歸來。隨行的人有他的賓客(幕僚及友人)。初下山時遇雨,隨后斜陽復現。途中在歸舟上依依不舍地回望孤山寺,深深驚異于它的雨后之美,便寫了這首詩。
首聯點出此行的時間、地點和緣由。起句寫孤山寺環境之幽美。西湖遍栽楊柳,孤山寺所在的湖洲(作者《杭州春望》詩有注云:“孤山寺在湖洲中”)又多植松,故謂之“柳湖松島”。萬綠濃蔭叢中有一名剎,即孤山寺也。“蓮花寺”乃佛寺之代稱,猶佛國之稱為“蓮界”及僧舍之稱為“蓮房”也。孤山寺中之園林想亦有蓮花池,遍種之白蓮夏日盛開,賞心悅目。頷聯寫道場散后出寺下山之所見,是時風雨交作。盧桔樹枝被壓彎了腰,累累果實低垂,空氣中濕度很大。棕櫚肥大的葉子給吹得互相搏擊,刷刷作響,行人身上也頗感涼意。“重”字和“戰”字均用得好,寫山中雨景很有特色。
以下寫歸舟中所見。風雨乍過,湖上還蒙著水氣,在逐漸消散,故謂“煙波淡蕩”,而雨過天青,湖中呈現碧空之倒影。用一“搖”字佳,有動感,有變化。可見湖上尚有微波蕩漾,并非一平如鏡。此時回望孤山寺,只見依山勢高下而建的那些金碧輝煌的樓臺與佛殿,爭相輝映于夕陽之下,其給人心中的美感為何如耶!難道不驚詫于它的莊嚴和壯麗嗎?
先前的山中風雨,使人有清冷、陰暗、抑塞、沉重之感,而現在,面對此時此景,情緒豁然開朗,頓時感到暖意融融與溫馨親切了。作者用一“倚”字,即是基于這種感覺的移情作用。他想起傳說里海上仙山的蓬萊宮闕,料也不過如是而已,故用以作比,結束全篇。
如果說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南春絕句》)寫出了春雨朦朧之美,那么,白居易的“樓殿參差倚夕陽”就表現了祖國湖山壯麗之美了。
上一篇:曹濟平《西河》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張亞新《觀滄海》愛國詩詞鑒賞